四、分析传记写法
4. 本文在叙述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1. 直接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能印证作者的观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2. 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呈现传主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传主的心理感受、精神品质。
3. 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传记更饱满立体,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4. 变换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4. 本文在叙述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1. 直接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能印证作者的观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2. 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呈现传主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传主的心理感受、精神品质。
3. 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传记更饱满立体,提升传记的阅读价值。
4. 变换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答案: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度、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奉献一生 探海听声
——追记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
祝大伟
①1931年出生的杨士莪,童年正逢战乱,在流离辗转的生活中,逐渐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1950年,杨士莪选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带着满腔热血投身海洋科研事业。从此,杨士莪的简历上一直写着“清华大学肄业”。
②1952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开始筹建,杨士莪来到哈尔滨,扎根这片黑土地。在那个年代,水声学科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家选派了杨士莪等四人出国进修。自此,他改行研究水声。
③从大学任教到出国进修,杨士莪始终没有忘记国家需要。他觉得,水声学科研究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在国外学习过程中,杨士莪认识到,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这坚定了他在水声科学领域攻关的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
④30年前,作为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杨士莪与中国水声科研人员乘坐科考船,开启了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向深海跨越的第一步。
⑤在深海区作业时,赤道附近的太阳几乎垂直照射,甲板温度超过70摄氏度,年过花甲的杨士莪坚持长时间在海上实验,在酷热、缺水的环境下一直坚持到实验结束。当考察队队员劳累一天入睡后,杨士莪确保了人员、设备安全,便继续研究后续的实验方案。他深知研究筹备、国家资金投入等的不易,面对中国水声界多年的等待,他暗下决心:考察任务必须完成。
⑥考察获得了丰富、可信的实验数据,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为中国水声事业锻炼了一大批新生力量……让杨士莪欣慰的是,以此为基础,20余年后,中国水声研究走向更广阔的深蓝大海。
⑦杨士莪88岁高龄时,
⑧几十年来,杨士莪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研制,为“蛟龙号”“科学号”所用的国产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低噪声水洞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中国水声科技初创到蓬勃发展到创新推动走向世界,杨士莪一直是排头兵、带头人。
⑨“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这位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杨士莪说。
⑩杨士莪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提升了中国水声教育水平。从这里走出的人才占据全国水声科研界的半壁江山,学校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水声事业的摇篮”。
⑪“以您的水平,还研究这么基础的编程工具书?”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殷敬伟回忆起拜访杨院士的经历。“我更要认真学,不能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杨士莪的回答,让殷敬伟对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充满敬意。
⑫坚守三尺讲台,杨士莪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教过的学生达数千人。他的学生多数已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⑬扎根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耕耘在水声工程领域,杨士莪几十年如一日,倾听大海的声音,把一生都奉献给海洋强国事业。
(选自2024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写杨士莪选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是因为他更向往军营生活。
B. 第⑤段描写海上实验环境的恶劣和艰苦,从正面表现杨士莪等考察队成员的精神品质。
C. 文章把笔墨集中在杨士莪的主要经历上,通过叙述一些典型事件,体现人物的特点。
D. 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语言虽平实朴素,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2.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杨士莪88岁高龄时,
3. 文中多处引用杨士莪的原话,简要分析其作用。
4. 校刊人物传记栏目正在征稿,你认为这篇文章应收录在下列哪个专辑中?请说明理由。
A. 深挚的家国情怀
B. 个性的大师风采
示例一:应收录在"深挚的家国情怀"专辑中。杨士莪年少时就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始终把国家需要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海洋科研事业,把一生都奉献给海洋强国事业;他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水声事业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他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二:应收录在"个性的大师风采"专辑中。杨士莪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他研究基础的编程工具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令人敬佩。
——追记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
祝大伟
①1931年出生的杨士莪,童年正逢战乱,在流离辗转的生活中,逐渐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1950年,杨士莪选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带着满腔热血投身海洋科研事业。从此,杨士莪的简历上一直写着“清华大学肄业”。
②1952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开始筹建,杨士莪来到哈尔滨,扎根这片黑土地。在那个年代,水声学科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家选派了杨士莪等四人出国进修。自此,他改行研究水声。
③从大学任教到出国进修,杨士莪始终没有忘记国家需要。他觉得,水声学科研究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在国外学习过程中,杨士莪认识到,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这坚定了他在水声科学领域攻关的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
④30年前,作为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杨士莪与中国水声科研人员乘坐科考船,开启了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向深海跨越的第一步。
⑤在深海区作业时,赤道附近的太阳几乎垂直照射,甲板温度超过70摄氏度,年过花甲的杨士莪坚持长时间在海上实验,在酷热、缺水的环境下一直坚持到实验结束。当考察队队员劳累一天入睡后,杨士莪确保了人员、设备安全,便继续研究后续的实验方案。他深知研究筹备、国家资金投入等的不易,面对中国水声界多年的等待,他暗下决心:考察任务必须完成。
⑥考察获得了丰富、可信的实验数据,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为中国水声事业锻炼了一大批新生力量……让杨士莪欣慰的是,以此为基础,20余年后,中国水声研究走向更广阔的深蓝大海。
⑦杨士莪88岁高龄时,
依
然
参与了海上实验。“搞研究,不到现场怎么行?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大海变幻莫测,坐在家里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杨士莪说。⑧几十年来,杨士莪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研制,为“蛟龙号”“科学号”所用的国产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低噪声水洞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中国水声科技初创到蓬勃发展到创新推动走向世界,杨士莪一直是排头兵、带头人。
⑨“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这位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杨士莪说。
⑩杨士莪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提升了中国水声教育水平。从这里走出的人才占据全国水声科研界的半壁江山,学校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水声事业的摇篮”。
⑪“以您的水平,还研究这么基础的编程工具书?”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殷敬伟回忆起拜访杨院士的经历。“我更要认真学,不能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杨士莪的回答,让殷敬伟对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充满敬意。
⑫坚守三尺讲台,杨士莪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教过的学生达数千人。他的学生多数已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⑬扎根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耕耘在水声工程领域,杨士莪几十年如一日,倾听大海的声音,把一生都奉献给海洋强国事业。
(选自2024年9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 第①段写杨士莪选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是因为他更向往军营生活。
B. 第⑤段描写海上实验环境的恶劣和艰苦,从正面表现杨士莪等考察队成员的精神品质。
C. 文章把笔墨集中在杨士莪的主要经历上,通过叙述一些典型事件,体现人物的特点。
D. 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语言虽平实朴素,却饱含深情,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2.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杨士莪88岁高龄时,
依
然
参与了海上实验。"依然"是仍然的意思,表示情况持续不变,说明杨士莪始终战斗在科研的最前线,表现了他实干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3. 文中多处引用杨士莪的原话,简要分析其作用。
①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使杨士莪的形象更丰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③丰富文章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杨士莪的人格魅力。
4. 校刊人物传记栏目正在征稿,你认为这篇文章应收录在下列哪个专辑中?请说明理由。
A. 深挚的家国情怀
B. 个性的大师风采
示例一:应收录在"深挚的家国情怀"专辑中。杨士莪年少时就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始终把国家需要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海洋科研事业,把一生都奉献给海洋强国事业;他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水声事业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他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二:应收录在"个性的大师风采"专辑中。杨士莪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他研究基础的编程工具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令人敬佩。
答案:1.C
2."依然"是仍然的意思,表示情况持续不变,说明杨士莪始终战斗在科研的最前线,表现了他实干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3.①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使杨士莪的形象更丰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③丰富文章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杨士莪的人格魅力。
4.示例一:应收录在"深挚的家国情怀"专辑中。杨士莪年少时就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始终把国家需要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海洋科研事业,把一生都奉献给海洋强国事业;他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水声事业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他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二:应收录在"个性的大师风采"专辑中。杨士莪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他研究基础的编程工具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令人敬佩。
2."依然"是仍然的意思,表示情况持续不变,说明杨士莪始终战斗在科研的最前线,表现了他实干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3.①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使杨士莪的形象更丰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③丰富文章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杨士莪的人格魅力。
4.示例一:应收录在"深挚的家国情怀"专辑中。杨士莪年少时就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始终把国家需要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海洋科研事业,把一生都奉献给海洋强国事业;他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水声事业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他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二:应收录在"个性的大师风采"专辑中。杨士莪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他研究基础的编程工具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