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学校开展“人生印迹·青春精彩”主题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10 分)
材料一:1985 年出生的郭玺是“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第三代治沙人。从 2016 年起,他从父辈手中接过治沙的接力棒,创新采用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等方式,提高了治沙效率。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3%提高到 75%以上。
材料二: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青年队员们,远离亲人,投身科学考察研究,身处极地风雪世界,团队密切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多个从“0”到“1”的突破。
(1)【扬青春之光】校报“青春·印迹”专栏拟推介上述优秀青年事迹,请结合两则材料补充完成栏目导语。(4 分)
青春应该留下怎样的印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2)【解青春之惑】同学们正进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讨论,请结合两则材料给你的启示,点评同学 B 和同学 C 的观点,并说说自己的想法。(6 分)
同学 A:究竟要“活出怎样的人生”,我很困惑,你们是怎么想的?
同学 B:我想要平平淡淡,不“躺平”也不拼命,好好享受生活,这样的人生多惬意!
同学 C:我要把精力投放到有价值的事情上,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热辣滚烫”的人生,名利双收,这样才有意义!
材料一:1985 年出生的郭玺是“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第三代治沙人。从 2016 年起,他从父辈手中接过治沙的接力棒,创新采用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等方式,提高了治沙效率。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3%提高到 75%以上。
材料二: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青年队员们,远离亲人,投身科学考察研究,身处极地风雪世界,团队密切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多个从“0”到“1”的突破。
(1)【扬青春之光】校报“青春·印迹”专栏拟推介上述优秀青年事迹,请结合两则材料补充完成栏目导语。(4 分)
青春应该留下怎样的印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郭玺接过父辈接力棒扎根沙漠,续写青春传奇
;______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用脚步丈量冰封之地,点亮青春底色
。青春本就多姿多彩,生机无限。但从他们的青春中,我们找到了最美的青春底色,汲取到奋进的力量。(2)【解青春之惑】同学们正进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讨论,请结合两则材料给你的启示,点评同学 B 和同学 C 的观点,并说说自己的想法。(6 分)
同学 A:究竟要“活出怎样的人生”,我很困惑,你们是怎么想的?
同学 B:我想要平平淡淡,不“躺平”也不拼命,好好享受生活,这样的人生多惬意!
同学 C:我要把精力投放到有价值的事情上,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热辣滚烫”的人生,名利双收,这样才有意义!
答案:3.示例:
(1)郭玺接过父辈接力棒扎根沙漠,续写青春传奇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用脚步丈量冰封之地,点亮青春底色
(2)示例:同学B"躺平"的想法会让人失去进取的动力,一味平淡享受,难以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同学C不惜一切代价追名逐利,易使人迷失本心,被欲望左右,忽略生活中真正的美好。
我认为,人生应积极且清醒地奋进。积极追寻自己所热爱的,在奋斗中成长,不逃避挑战,也不被名利捆绑,坚守初心,让奋斗成果惠及自身与他人。这样的人生,才会在实现自我中让青春绽放持久光芒。
(1)郭玺接过父辈接力棒扎根沙漠,续写青春传奇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用脚步丈量冰封之地,点亮青春底色
(2)示例:同学B"躺平"的想法会让人失去进取的动力,一味平淡享受,难以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同学C不惜一切代价追名逐利,易使人迷失本心,被欲望左右,忽略生活中真正的美好。
我认为,人生应积极且清醒地奋进。积极追寻自己所热爱的,在奋斗中成长,不逃避挑战,也不被名利捆绑,坚守初心,让奋斗成果惠及自身与他人。这样的人生,才会在实现自我中让青春绽放持久光芒。
二、现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追忆汪曾祺先生
许文郁
①清晨,我坐在书房中使用电脑,伴着悠悠茶香,总会时不时扭头注视壁上那幅紫藤画:浓淡相间的叶片,淡紫微蓝的花瓣,卷曲的藤蔓,还有那“有条皆曲,无瓣不垂”的题款……这是作家汪曾祺的惠赠。
②1996 年 12 月 16 日,我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间隙,在京西宾馆的场院里,看到一位矮矮黑黑的老者,有人搀扶,有人引路,有人和他交谈。一天午饭后,难得见老人一个人在溜达,我走上前去打招呼:“您好!您是……”大脑突然短路,我尴尬地站在老人面前。汪老静静地看着我,稍候,嘴角一动,温暖的笑容展开:“我是汪曾祺。”沙哑的嗓音在我耳边响起。“对对,汪曾祺!”我看着他暗黑的面色,关切地询问:“天天开会,您有些累吧?”“开会倒不累,只是每天有许多人来找我写字画画。”一听这话,我似乎忘记了问候的初心,急急地说:“汪老,您也给我画一张画吧。”汪老略一沉吟,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对汪老说自己是甘肃代表团的,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了他。几天后,会议即将结束,还没有得到汪老的画,我明白自己那天过于唐突,尽管内心有些遗憾,也不便催问了。
③会议结束当晚,会议组织者找到我说,汪曾祺晚饭时问了好几次甘肃团那个瘦瘦的女同志在哪里。我一惊,忙问清汪老房间号。汪老正在房间休息,见到我说:“给你画一张吧,你喜欢什么?”我又尴尬了,迟疑着不知说什么好。“画紫藤吧,晚上光线不太好。”汪老说着铺开纸,蘸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浓淡淡的紫色花瓣,又有蓝色或浅粉色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他又在画面右侧题了“有条皆曲,无瓣不垂”八个字。汪老说:“哎呀,我的印章找不到了,这些天用得太多,不知搁在什么地方了。”我便屈膝弓腰翻找。一枚方形的石质印章出现了,我忙拿起来问:“是这枚吗?”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他接过印章,打开一边的印泥盒,沾上那鲜红的印泥向落款处拓去。当我欣喜地擎着那张异常珍贵的画回到自己的房间时,看看表,已经是夜半 12 点多了。
④第二年 5 月 16 日,一则噩耗传来:作家汪曾祺因病去世,终年 77 岁。我顿时感到五雷轰顶!离我与汪老初次见面刚 5 个月,老人就“因病去世”,这病,是多年坎坷的必然,是长期劳累的后果,也是由于众多求索者(包括我)的自私。愧悔!愧的是个人的自私,悔的是我的不识时机。汪老,当您把一幅幅血汗凝结的字画无偿送给一个个相求者时,有没有想到生命会透支,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劳累?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注视画中的落款——“汪曾祺”。这三个字凝结的是多么无私的品性,是多么干净的人性!
⑤紫藤的花语是“深深的思念和执着的等待”。我总会时而望向窗外的紫藤,时而注视壁上的紫藤,“有条皆曲,无瓣不垂”,那藤蔓不歇地向高处攀缘,向着美的终极攀缘,而攀上高处的花叶,姿态又是那样柔软而低调,颔首而垂,清清浅浅,平平淡淡,任凭生命自然延伸。窗里窗外,紫气萦绕、暗香浮动中,托起的是人性的高贵与永恒。
(选自 2021 年 3 月 15 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4. 本文语言质朴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 分)
(1)汪老说着铺开纸,蘸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浓淡淡的紫色花瓣,又有蓝色或浅粉色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
(2)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
5. 有人认为文章第④段似乎与本文主要情节——作者与汪曾祺先生的相遇及获得紫藤画的过程没有直接关系,应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解。(4 分)
6. 作者笔下的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你简要概括。(4 分)
7. 本文的主人公是汪曾祺,但作者多次提到了“紫藤”,请你分析“紫藤”在文中的作用。(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追忆汪曾祺先生
许文郁
①清晨,我坐在书房中使用电脑,伴着悠悠茶香,总会时不时扭头注视壁上那幅紫藤画:浓淡相间的叶片,淡紫微蓝的花瓣,卷曲的藤蔓,还有那“有条皆曲,无瓣不垂”的题款……这是作家汪曾祺的惠赠。
②1996 年 12 月 16 日,我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间隙,在京西宾馆的场院里,看到一位矮矮黑黑的老者,有人搀扶,有人引路,有人和他交谈。一天午饭后,难得见老人一个人在溜达,我走上前去打招呼:“您好!您是……”大脑突然短路,我尴尬地站在老人面前。汪老静静地看着我,稍候,嘴角一动,温暖的笑容展开:“我是汪曾祺。”沙哑的嗓音在我耳边响起。“对对,汪曾祺!”我看着他暗黑的面色,关切地询问:“天天开会,您有些累吧?”“开会倒不累,只是每天有许多人来找我写字画画。”一听这话,我似乎忘记了问候的初心,急急地说:“汪老,您也给我画一张画吧。”汪老略一沉吟,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对汪老说自己是甘肃代表团的,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了他。几天后,会议即将结束,还没有得到汪老的画,我明白自己那天过于唐突,尽管内心有些遗憾,也不便催问了。
③会议结束当晚,会议组织者找到我说,汪曾祺晚饭时问了好几次甘肃团那个瘦瘦的女同志在哪里。我一惊,忙问清汪老房间号。汪老正在房间休息,见到我说:“给你画一张吧,你喜欢什么?”我又尴尬了,迟疑着不知说什么好。“画紫藤吧,晚上光线不太好。”汪老说着铺开纸,蘸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浓淡淡的紫色花瓣,又有蓝色或浅粉色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他又在画面右侧题了“有条皆曲,无瓣不垂”八个字。汪老说:“哎呀,我的印章找不到了,这些天用得太多,不知搁在什么地方了。”我便屈膝弓腰翻找。一枚方形的石质印章出现了,我忙拿起来问:“是这枚吗?”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他接过印章,打开一边的印泥盒,沾上那鲜红的印泥向落款处拓去。当我欣喜地擎着那张异常珍贵的画回到自己的房间时,看看表,已经是夜半 12 点多了。
④第二年 5 月 16 日,一则噩耗传来:作家汪曾祺因病去世,终年 77 岁。我顿时感到五雷轰顶!离我与汪老初次见面刚 5 个月,老人就“因病去世”,这病,是多年坎坷的必然,是长期劳累的后果,也是由于众多求索者(包括我)的自私。愧悔!愧的是个人的自私,悔的是我的不识时机。汪老,当您把一幅幅血汗凝结的字画无偿送给一个个相求者时,有没有想到生命会透支,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劳累?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注视画中的落款——“汪曾祺”。这三个字凝结的是多么无私的品性,是多么干净的人性!
⑤紫藤的花语是“深深的思念和执着的等待”。我总会时而望向窗外的紫藤,时而注视壁上的紫藤,“有条皆曲,无瓣不垂”,那藤蔓不歇地向高处攀缘,向着美的终极攀缘,而攀上高处的花叶,姿态又是那样柔软而低调,颔首而垂,清清浅浅,平平淡淡,任凭生命自然延伸。窗里窗外,紫气萦绕、暗香浮动中,托起的是人性的高贵与永恒。
(选自 2021 年 3 月 15 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4. 本文语言质朴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 分)
(1)汪老说着铺开纸,蘸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浓淡淡的紫色花瓣,又有蓝色或浅粉色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
(2)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
5. 有人认为文章第④段似乎与本文主要情节——作者与汪曾祺先生的相遇及获得紫藤画的过程没有直接关系,应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解。(4 分)
6. 作者笔下的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你简要概括。(4 分)
7. 本文的主人公是汪曾祺,但作者多次提到了“紫藤”,请你分析“紫藤”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案:4.
(1)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对汪老绘画动作与绘画细节的描述,表现出汪老绘画技术的娴熟与高超。
(2)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汪老对"我"找到印章以及可以满足给"我"赠画的心愿的喜悦,体现了汪老谦逊和蔼的品格。
5.不能删去。第④段看似与本文主要情节没有关系,但在情感和主题上起到了深化作用。这一段通过表达作者对汪曾祺先生去世的悲痛和自责,揭示了汪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汪老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格魅力的敬仰。从结构上看,第④段承接上文汪老熬夜作画赠予"我"的内容,同时引出下文对汪老无私的品性、干净的人性的描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①受人追捧,但为人谦和;②无私慷慨;③作品追求人性之美。(意思对即可)
7.①紫藤是本文的线索之一。②紫藤也是汪曾祺高洁人格的象征。
(1)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对汪老绘画动作与绘画细节的描述,表现出汪老绘画技术的娴熟与高超。
(2)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汪老对"我"找到印章以及可以满足给"我"赠画的心愿的喜悦,体现了汪老谦逊和蔼的品格。
5.不能删去。第④段看似与本文主要情节没有关系,但在情感和主题上起到了深化作用。这一段通过表达作者对汪曾祺先生去世的悲痛和自责,揭示了汪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汪老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格魅力的敬仰。从结构上看,第④段承接上文汪老熬夜作画赠予"我"的内容,同时引出下文对汪老无私的品性、干净的人性的描写,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①受人追捧,但为人谦和;②无私慷慨;③作品追求人性之美。(意思对即可)
7.①紫藤是本文的线索之一。②紫藤也是汪曾祺高洁人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