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骤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òu(
(3)文段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骤雨
猝
至,敲打着实验室的窗户,却难以驱散里面的 zào 热。在这简陋的棚屋里,居里夫人与皮埃尔和蔼可亲地交流着。她从未在意实验的辛苦,只是默默地炼制沥
青铀矿,探寻着那未知的元素。虽然环境恶劣,但她的专注与坚持从未动摇。(1)给加点的字注音。
猝
至(cù
) 沥
青(lì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òu(
骤
)雨 zào(燥
)热(3)文段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和蔼可亲
改为和颜悦色
答案:1.
(1)cù lì
(2)骤 燥
(3)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1)cù lì
(2)骤 燥
(3)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居里夫人(甲)在放射性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乙)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无限热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她淡泊名利,将诺贝尔奖金捐了出去,并公开镭的提取方法,不为私利所困。居里夫人的一生,是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生动写照,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
(1)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就…… B. 因为……所以……
C. 不仅……更…… D. 虽然……但是……
(2)有同学认为画线的句子放在这里不合适,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居里夫人(甲)在放射性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乙)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无限热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她淡泊名利,将诺贝尔奖金捐了出去,并公开镭的提取方法,不为私利所困。居里夫人的一生,是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生动写照,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
(1)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A. 只有……就…… B. 因为……所以……
C. 不仅……更…… D. 虽然……但是……
(2)有同学认为画线的句子放在这里不合适,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示例:同意。本段文字主要是赞美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以议论为主;画线的句子以记叙为主,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与主题无关。
答案:2.
(1)C
(2)示例:同意。本段文字主要是赞美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以议论为主;画线的句子以记叙为主,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与主题无关。
(1)C
(2)示例:同意。本段文字主要是赞美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以议论为主;画线的句子以记叙为主,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与主题无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 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7 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读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历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自己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了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 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花瓣,这般景致令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 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
⑧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大学的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 300 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⑪1989 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上,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⑫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 万美元)建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⑬即使在 90 岁的高龄,叶嘉莹还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⑭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 90 岁了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2014 年第 5 期,有删改)
人物档案:
叶嘉莹(1924—2024),曾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3. 阅读文章,梳理情节,完成下表。

4.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设计朗读重音并赏析)
5. 本文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请从第⑥⑦两段中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6. 有同学重新给本文拟了标题——《风雅先生叶嘉莹》,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 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7 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读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历大的困苦,不会觉悟。”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自己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了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 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花瓣,这般景致令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 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
⑧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大学的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 300 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⑪1989 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上,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⑫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 万美元)建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⑬即使在 90 岁的高龄,叶嘉莹还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⑭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 90 岁了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2014 年第 5 期,有删改)
人物档案:
叶嘉莹(1924—2024),曾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
3. 阅读文章,梳理情节,完成下表。

4.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设计朗读重音并赏析)
5. 本文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请从第⑥⑦两段中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6. 有同学重新给本文拟了标题——《风雅先生叶嘉莹》,你认为和原标题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答案:3.①热爱祖国 ②多处讲学,传播文化 ③捐资建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4.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喜爱比作种子,表达了叶嘉莹希望中国古典诗歌能根植于年轻人心中,进而发扬光大的愿望。
(2)重读词语"必定""无不",语速稍快,语调高昂,体现出叶嘉莹讲课受诸多群体热烈欢迎的情景,侧面烘托出她讲课之精彩,表达出作者对她的崇敬与赞叹之情。 5.示例一:第⑥段的引用,写叶嘉莹热衷于讲学的原因。她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中国的诗词,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诗词的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由此可见叶嘉莹对古典诗词深刻的领悟和由衷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示例二:第⑦段的引用,写叶嘉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由此可见她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投入与付出的是她的生命,同时也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6.示例:我认为原标题更好。从内容上看,原标题高度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突出了她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以文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从形式上看,原标题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而新拟标题中的"风雅"一词虽然可以体现叶嘉莹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造诣,但像她经历磨难后回国传承文化、退休后捐献退休金培养优秀人才这些体现她爱国、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内容则呈现不出来,形式上也较为平淡,不够吸引人。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喜爱比作种子,表达了叶嘉莹希望中国古典诗歌能根植于年轻人心中,进而发扬光大的愿望。
(2)重读词语"必定""无不",语速稍快,语调高昂,体现出叶嘉莹讲课受诸多群体热烈欢迎的情景,侧面烘托出她讲课之精彩,表达出作者对她的崇敬与赞叹之情。 5.示例一:第⑥段的引用,写叶嘉莹热衷于讲学的原因。她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中国的诗词,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诗词的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由此可见叶嘉莹对古典诗词深刻的领悟和由衷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示例二:第⑦段的引用,写叶嘉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由此可见她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投入与付出的是她的生命,同时也体现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6.示例:我认为原标题更好。从内容上看,原标题高度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突出了她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和以文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从形式上看,原标题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而新拟标题中的"风雅"一词虽然可以体现叶嘉莹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造诣,但像她经历磨难后回国传承文化、退休后捐献退休金培养优秀人才这些体现她爱国、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内容则呈现不出来,形式上也较为平淡,不够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