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同学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42^{\circ}C$
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 $168cm$
C.学生书桌高约为 $200mm$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5m/s$
B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42^{\circ}C$
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 $168cm$
C.学生书桌高约为 $200mm$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5m/s$
答案:B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
D.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A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
D.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答案:A
3. 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到下列光学器具:① 显微镜;② 穿衣镜;③ 潜望镜;④ 远视眼镜;⑤ 汽车观后镜;⑥ 近视眼镜。其中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C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答案:C
4.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冰的熔化
B.霜的形成
C.冰的形成
D.露的形成
D
)A.冰的熔化
B.霜的形成
C.冰的形成
D.露的形成
答案:D
5. 在学校“运用物理知识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的身高大约是脚长的 7 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右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身高约为(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B
)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答案:B
6. 我国唐代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B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答案:B
7.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时,小强注意到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 $50cm$ 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20cm$
B.$30cm$
C.$40cm$
D.$50cm$
A
)A.$20cm$
B.$30cm$
C.$40cm$
D.$50cm$
答案:A
8. 妈妈在煮水饺时,看到水烧开后改用“小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水饺煮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C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水饺煮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