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晚上,我正在看电视,爸爸突然叫住了我,我跑去一看,原来爸爸是想让我回答一个问题,题目是这样的:六年级一班一共有48人,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喜欢跳舞,四分之三的人喜欢唱歌,没有一个人既不喜欢跳舞,又不喜欢唱歌,那问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的有多少人?我一听呆了,问爸爸:“这我不会呀,那么难,谁会呀!”爸爸说:“数学不就这样,只要认认真真的,哪有不会的呢,你认认真真地看。一定会的!我相信你!”爸爸说完。我便看了起来。

有48个人,三分之二喜欢跳舞,四分之三喜欢唱歌,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的有多少人?哦,我懂了,只要用48乘三分之二就等于32人,48乘四分之三就等于36人,36再加32等于68人,为什么是68而不是48呢,因为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的人数占了两次,所以再用68减去48就等于20人,这20人就是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的了,我把这个答案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做的不错,刚开始还说难那,你看吧,其实一点儿也不难,很简单的吧,数学没有什么难不难的!”我笑着对爸爸说:“恩,我知道了,数学没有什么难不难的,我以后遇到什么数学难题时,一定会认认真真地看题的。”

信息发布者:admin

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马上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可以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
24÷(3-1)=12(岁)
12-2=10(年)
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
(26+10)÷(2+10)=36÷12=3

耶!我答对了。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

信息发布者:admin

今天,爸爸给我找个一道数学题目,我一看到这个数学题,不禁皱了皱眉头:这道题怎么做啊?看上去好难啊!爸爸似乎知道我不会做这道题,便说:” 这道题目虽然看上去难,但是只要你认真思考,就能解决,说完爸爸就离开了。

我坐在位置上,默默的把这道题读了一遍又一遍,马上有人头绪:六年级有48人,其中2/3喜欢跳舞,3/4喜欢唱歌,没有人既不喜欢跳舞又不喜欢唱歌,既喜欢跳舞又喜欢唱歌的人有多少人?。也就是说这道题求的是对应量,其中2/3是全班人数的对应分率,全班人数已经知道,可以先求喜欢跳舞的人数:48×2/3=32(人),然后再求唱歌的人数:48×3/4=36(人)之后把喜欢跳舞和喜欢唱歌的人数加起来:32+36=68(人)咦!怎么能会多人呢?算到这里,我的思绪被卡住了,我再一次读题目,突然想到:对了,我怎么把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的人数给忘了,于是我便继续算下去:因为68人中包含着全班人数和既跳舞又唱歌的人数,所以只要把68_全班人数就可以求出既喜欢跳舞又喜欢唱歌的人数了,:68-48=20(人)。算完后,我又验算了一遍,发现结果都一样。也就说明我做对了!我兴高采烈地跑到爸爸那儿,告诉他题目的答应,爸爸也开心的笑了,说我会动脑筋了。我暗暗地想原来有些题目看上去很难,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多动动脑,认真用心去思考,这些题目就变的简单了。

信息发布者:admin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题目。

我在一本练习卷上看到的一道奥数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这是为什么呢?这道题无论我怎么算就是算不出来。于是我便问我的姐姐。姐姐告诉我,其实,这道题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米),112.5+18=130.5(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不禁我大喊到“姐姐你真是太厉害了!”。

是啊,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信息发布者:admin

“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我国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下过这样的结论。的确,正如两位前辈所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

有一次,我正在家中看电视,突然,妈妈拎着两个袋子走了进来,笑着对我说:“儿子,今天妈妈买了一些桃子和橘子,想不想吃呀?”我连忙点点头,只见妈妈对我说:“我给你一些条件,你告诉我有几个桃子和橘子,如果正确,就可以吃到,如果错了,那就可惜了。”我心中燃起了斗志,心想,一定要吃到!!!“桃子占水果总数的2/5,如果加6个,桃子就占水果总数的3/10了,请问原有桃子多少个,橘子多少个?”我立马提起了笔,在纸上算了起来。既然加入了6个桃子,那么橘子的总数一直没有变,所以我可以把它设为不变量。用水果总数减去原来桃子的对应分率,则1-2/5=3/5,这算出来的是橘子的对应分率,接着用原有桃子的对应分率除以橘子的对应分率,则2/5÷3/5=2/3,这算出的是原有桃子占橘子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水果总数减去加入六个桃子后的对应分率,则1-3/10=7/10,这算出的是加入6个桃子后橘子的对应分率,然后用加入六个桃子后的对应分率除以橘子的对应分率,则3/10÷7/10=3/7,这算出的是。再用加入6个桃子后桃子是橘子的分率减去原有桃子是橘子的分率,则3/5-3/7=6/35,这算出来的是6个桃子的对应分率。接下来就可以用六个桃子除以它的对应分率,则6÷6/35=35(个),这算出来的是水果总数。用水果总数乘五分之二,就是桃子的数量,则          35×2/5=14(个)。最后用水果总数乘五分之三,就是橘子的数量,则35×3/5=21(个)。我把过程写在草稿纸上,然后一步一步讲解给妈妈听,妈妈点了点头,边拿出两个桃子和一个橘子,边笑着说:“不错,这是给你的奖励!”我连忙跑进厨房去吃水果了。

通过这次“桃橘风波”我明白了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数学,但是有些数学题需要我们去思考,等着我们去解答。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