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说课设计《相遇问题》说课--数学说课评课

信息发布者:春风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优秀教案,力求改变保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同学发展为本,以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单一的知识教学为发展同学的能力,引导同学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流。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学习,帮同学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和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同学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同学的质疑水平。
3、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同学团结协作精神。
重点是让同学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提高同学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形式: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一个小组要最快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定会团结协作,积极考虑。这样培养同学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利于面向全体,人人都有发言机会,逐步提高同学的合作技巧,小组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同学的参与程度。
三、教学过程:
1、从实际动身,初步感知。
“相向、相背”对于同学来说是比较笼统的,所以我从同学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同学初步感知。我设计了“怎样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同学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出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方法,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接着又问“假如找你的好朋友来,你们两个人合作,怎样能较快的走完从家到学校的路,再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小组合作想方法,汇报交流时,同学想出了两种方法,借助这两种方法帮同学初步感知“相向、相背”的含义。
2、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分别演示两种运动方式,让同学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和时点拨,使同学理解两种运动方式,从实物演示中笼统出线段图,由直观到笼统,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同学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同学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3、小组编题,自主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充沛认识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研究那种运动方式”,“认识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这一环节给同学选择的空间,激活了同学思维。组织同学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运动方式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全班交流时,对板演同学的解答过程,我鼓励同学大胆提出疑问,再讨论解决疑问。在不时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激发,这样就使课堂上的单向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激发了同学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同学的创新意识。
4、设计练习,培养创新。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设计练习时,我对教材作了处置,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同学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留给同学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同学的创新思维。
本课的练习形式有:只列式不计算、提问题列算式、选择、考虑,改变了原来的题海战术,从培养同学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同学的创新能力为动身点。从课堂效果看,同学思维非常活跃。
在练习层次的设计上:只列式不计算是基本练习,使同学对两种运动方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问题列算式练习,问题开放,同学自由的提出问题再解答,在处置这个练习时,我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比比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唯恐落后)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选择题提高同学灵活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题设计时,我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求知欲,因材施教,提高同学的创新能力。
总之,这节课就是让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时提高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