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里的山峰阅读答案
信息发布者:陈芳老师
风景里的山峰——悼李景峰
冯骥才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李景峰这个名字,是的,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编辑。但他在我心里却沉甸甸的,很有份量。
差不多三十年前,当我和我的合作者李定兴先生把长篇小说《义和拳》的手稿寄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后,心中忐忑不安。那时我们都三十岁出头,甭说长篇,短篇也没写过,稿子在手里还有点自责,一寄出心里就没根了。忽然一天胡同口电话亭的大娘喊我接长途电话,只听电话里自报家门地说:“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李景峰,风景的景,山峰的峰。你们的稿子我们看过了。过两天我陪我们社的总编辑韦君宜去天津找你们谈谈。等我们吧!”
他的名字我马上记住了:风景里的山峰。他的声音清晰又明亮,似乎还有点东北口音。哪里知道这竟然是陌生的文坛对我发出的第一声召唤。
刚刚把脚伸入文学的我是怯生生的。我是被出版社留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四楼上长达一年的修改作品期间,才懂得种种改稿的符号的。在那个没有电脑和复印机的时代,连怎样用剪刀和浆糊来剪接文稿,都是李景峰教给我的。他是我第一个责编。
然而,那时代的责编与作者是一种极特殊的关系。他要一遍遍地与我讨论小说的人物、写法、细节,乃至某一个具体的用词。如果他不满意,便撇着嘴说我“偷懒”,如果他满意——特别是分外高兴时,一定会说“你这家伙还真有悟性!”我能从这话声里听得出他很欣赏我,但仅此而已,他从来没太明显地赞扬过我。说老实话,我上学时并不太认真,错别字常常会从笔尖冒出来,只要露出一个,准叫景峰抓住。他毕业於吉林大学,语文功底好,三十多岁就担任国家文学出版社小说组的副组长了。他发现错别字的能耐像高明的警察在车站的人群里发现小偷那样,伸手一抓一个。我至今收藏着他送给我的那本《现代汉语词典》。那本词典是1973年出版的,早叫我翻烂甚至缺页了。景峰用这本辞典纠正了我不少错别字。
记得他那时挺年轻,比我大三四岁。常常在一起说笑,其实他更多时间是笑嘻嘻地听任我海阔天空,他本人不善言谈,但对人却很用心。我那时家境不好,地震时受难很重,正寄居在友人家。住在出版社改稿时大多时侯只能买价钱便宜的素炒白菜或菠菜。他隔些时候就会在下班时,叫我去他家包饺子。我知道他是想给我开开荦。那时候,吃饺子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奢侈。他住在红星胡同出版社的职工宿舍,一排排平房,门儿临院,里外两小间,从院里一步迈进屋,再一步就进了里屋。记得他每次拌馅倒香油时,最后都要再倒上一点香油。然后用食指一抹瓶口的残油,抹在自己嘴唇上,叭叽两下嘴,笑嘻嘻地说这么一句:“真香,馋馋大冯这个馋猫。”那种温馨之情叫我至今还能感到。后来,总编辑韦君宜特意批给我每月15元的伙食补助,也全是他悄悄“努力”的结果。
然而,他从不向我“表功”。其实真正被人记住的都不是自己表白出来的。在我们的处女作刚刚印出来时,他手拿着那上下两本散着油墨香味的新书跑到四楼上送给我,嘴里说道:“真不舍得给你呀。”他说的是笑话,我却觉得这本书确确实实也是他的。他为这部书付出多少心血,但书上并没有他的名子呀。
那时,我有点歉疚,有点窘。人家和你一起推动一辆车,等车启程了,你乘车走了,人家却在原地站着。
记得一次,他父亲重病,要赶夜车回东北,我送他去车站,车子误点误了很久,待他坐上了车,我再回到出版社时已经午夜三点。出版社锁了门。我坐在门口矮墙上一直等到天亮。后来景峰知道此事,问我那天夜里在大街上是怎么度过的。我怕他自责,便笑道,我第一次知道一个大城市是如何从夜里一点点醒来的。我绘声绘色地讲下夜班的人怎么走路和骑车,上早班的人怎么在清凉的空气里咳嗽,最早的炸油饼的味道如何“有个尖儿”直往鼻孔里钻,以及第一辆无轨车的声音……他听着笑了。可是过了两年一次聊天聊到赶夜车时,他却忽然说:“我叫大冯在大街上冻了一夜。”这才知道,他一直还在为那件他“毫无责任”的事暗暗自责。
他不仅是《义和拳》的责编。还是我独立完成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神灯》、第一部中篇小说《铺花的岐路》和第一篇短篇小说的《雕花烟斗》的责编。这些小说的背后全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我记得清清楚楚。他一直支持着我奔入伤痕文学的大潮。然后我们好像各自东西,我忙我的文学、绘画和文化保护,他依旧干着自己的老本行——结识一位又一位新作者、改稿、编书,直到把书出版。我只是偶尔与他通一个电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给他的电话少了,有时间隔的时间会长达数月或半年。一次,他接到我的电话忽然说:“大作家居然还记得我!”这使我一阵慌张。我忙着解释和致歉,正当我感觉愈解释愈无力时,他却笑道:“解释什么,你要不记着我还会来电话吗?”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他对我挺在乎,在乎是一种情感上的需要,这需要牵着日渐遥远的那些有情有义的往事。那么为什么他从来不打电话给我呢?连他后来生病以至突然辞世而去都是别人告诉我的。
直到他去世后,他的爱妻刘蕴洁才对我说,他不愿意像那次——我跑到北京的协和医院去看他。他不叫妻子再把病情透露给我,怕我着急、分心、影响工作。但直到生命最后的一些日子,还叫妻子去书店看看有没有我的新书……
他把三十年前的那份友情一直坚持到最后。他这种方式缘自一种性格,一种情义,也是那个时代编辑对作者特有的一种爱惜之情。这种感情帮助过多少作家的成长,这种感情今后还会有吗?
不知为什么,当我想到这种情义与性格时,会自然地想到他最初用带着东北口音自我介绍时说的那句话:
“风景的景,山峰的峰。”
是呵。他是我人生风景中永远的一座山峰。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2分)
①怯生生( ) ②沉甸甸( ) ③开荤 ( )④歉疚( )
18、斯人已去,芳香犹在。冯骥才在悼文中以深情的笔触,回忆着自己与挚友相处的那些难忘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发生在我与李景峰之间的事情。(4分)
19、文学的语言讲究含蓄蕴藉,只有仔细品读,才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你如何理解“哪里知道这竟然是陌生的文坛对我发出的第一声召唤”一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20、冯骥才富于天津味的语言,使他的作品诙谐幽默、亲切自然,也是他成为了当代最具人气的作家之一。试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记得他每次拌馅倒香油时,最后都要再倒上一点香油。然后用食指一抹瓶口的残油,抹在自己嘴唇上,叭叽两下嘴,笑嘻嘻地说这么一句:“真香,馋馋大冯这个馋猫。”
②我有点歉疚,有点窘。人家和你一起推动一辆车,等车启程了,你乘车走了,人家却在原地站着。
21、平凡的李景峰成就了不平凡的冯骥才,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并征服了作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李景峰是个怎样的人。(4分)
22、文中除了小安锐,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我”,“我”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更是本文中一个极为重要且异常丰满的人物形象,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4分)
23、好的文章犹如动听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本文以“是呵。他是我人生风景中永远的一座山峰。”收束全篇,颇令人回味。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7.① ② ③ ④ (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8.①打电话通知我等待总编辑要面谈的事,并介绍姓名;②帮助我修改文稿;③叫我
去他家包饺子;④作品出版后,不舍得把书给我;⑤我因送他去车站而露宿街头,
他为此暗暗自责;⑥到临死之前一直惦记着我,害怕我担心不敢和我联系。(共4分)
19.刚刚涉足文坛的冯骥才没有想到一个陌生的责编能够对他给予如此多的帮助,将
他引领进入文学的殿堂。话语中流露出对李景峰的满腔感激之情。(共3 分)
20.①运用了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李景峰的幽默与亲切,写出了
他给作者内心带来的温馨的感觉。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他对我的帮助,和不
计回报的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歉疚。(共4 分)
21.①从“我”改稿时,李景峰对“我”的帮助,批评与鼓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丝不苟,
敬业尽职的人;②从李景峰经常邀请“我”到他家包饺子的事,和拌馅时的话语,可
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热心,幽默亲切的人;③从“他为这部书付出多少心血,但书
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呀”一句可以看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④从“他一直还在为那件
他‘毫无责任’的事暗暗自责”和他死前一直不与我联系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一
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共 >
4 分)
22.内容上,深化文章主题,说明李景峰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自己永远铭记他的关
爱与帮助,表达了作者对他由衷的感激之情;结构上,结尾点题,照应开头,首尾相
扣,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共4 分)
23.要求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表达的情感符合题干要求。(共4 分)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