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复习导入(5分钟) 1.读词组 美妙的夏夜 柔和的月色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2.指名说说。
4.齐读课题。
第二版块:精读指导,感受“启蒙”(20分钟) 1.朗读第一段。(指名读,齐读)
3.【学程单1】 ①快速浏览1-5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妈妈歌谣唱得好的部分。 ②读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③自学时间:4分钟 4.自主学习。(4分钟) 5.展示:(5分钟)
指名朗读
甜美的朗读童谣。
(3)理解“芳香的音韵”
(4)预设: 母亲的体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劳,换上了干净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亲怀里,闻到了母亲熟悉的体香。 母亲的嗓音格外甜润,格外深情,听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连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闻到了香味一般; 心里甜蜜,充满芳香。虽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丰富,苦中有甜。
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那时,我们日子清苦…… 6.预设: 前一个长的意思是“生长”。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常常改道。历史上有“黄河三年两决口”之说,黄河经常决口流经的土地上黄沙沉积,这样贫瘠的泥土长难以生长庄稼。后一个长的意思是“产生”“流传”“创造”。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所以我们日子清苦,但是我们从不怨天尤人,我们世时代代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听的歌谣。歌谣是宝贵的精神食粮,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把自己的善良、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这一首首歌谣中,并让这善良、智慧、勤劳伴随着歌谣代代相传。“我”的故乡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故事、民谣童谣和谜语。 7.指名朗读
预设: 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我。
8.【学程单2】 童年的夏夜还有哪些美妙之处?自读6-13自然段,自己思考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时间4分钟。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9.展示: 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读读这些童谣。 (边读边打节奏)
一尊玉石雕像。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第6自然段)。 10.预设:
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2) 感谢您,母亲,是您; 感谢您,母亲,是您; 感谢您,母亲,是您; …… 这就是母亲对我的——启蒙! 第三板块:升华(5分钟)
(齐答:美妙的)。
生齐答: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1.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预设: (1)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2)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境界与全文的情景吻合;(3)月光朦胧,给人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所以用“月光启蒙”做课题!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10分钟)
|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出示三组短语: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2.出示课文插图:你能用上刚才的那些短语,结合自己的观察,描述你看到的画面吗? 3.过渡:多么温馨美妙的夜晚啊!儿时的孙友田搂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4.齐读课题。 第二版块:精读指导,感受“启蒙” 1. 在作者看来,童年的夏夜(引读)轻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把美妙的感受读出来。
3.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导学 (1)三月的和风吹来是什么感觉?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样的?你能把这句话读得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吗? (2)你能深情、甜美地为我们吟诵这歌谣吗?从歌谣中读懂了什么? (3)就这样,在柔和的月光下,我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4)母亲深情地唱着歌谣,她的声音甜甜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温暖柔和,像小溪的流水潺潺悦耳。这歌声好像树上的黄鹂在歌唱,又像从遥远天边传来的天籁之音;听着这样的吟唱,我的心儿都醉了。请大家注意,歌声是用耳朵听,芳香是用鼻子闻。母亲唱歌谣,作者却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明明是听觉,怎么会变成嗅觉了呢?谁来说说为什么? “芳香的音韵”在这里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通感”(板书:通感)。通感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间可以互相沟通,不分界限。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画上的红苹果,我们就会自然地觉得这个苹果又香又甜,因为人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可以把视觉变成了味觉和嗅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有一个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他把视觉想像成听觉,也是用了通感的修辞。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尝试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母亲唱着歌谣,不知不觉间教育了我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这就是最好的启蒙教育呀。母亲怎么会唱那些动人的歌谣的呢? 6.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请同学们注意,在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这两个“长”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7.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1) 母亲会那么多的歌谣,通过传唱,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自己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用民间流传的歌谣,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为我打开了——(引读)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难道让我沉醉的仅仅只有歌谣吗?还有——?
9.导学: 夏夜,母亲仅仅为为唱歌谣吗?
嫦娥奔月、天河相会,神奇的故事给懵懂的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母亲讲得那么深情,说得那么神奇,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夜已经很深了。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什么?—— 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请同学们看插图,听朗读。
10.过渡: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这几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表达怎样的感情?
(2)你能用排比句的形式,结合课文,表达对母亲的这种感激之情吗?
(3)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深情地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第三板块:升华 1.《月光启蒙》真是一曲母爱的赞歌!(板书:母爱)在作者的心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我——(师指板书,这些启蒙教育有如春雨点点,润物无声,滋养着我幼小的心田,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时光如流水,伴着皎洁的月华,伴着母亲的爱,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当他再次回到老母亲的身边,却发现——(听老师朗读: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深情的、甜甜的、轻轻的嗓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想想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为题? 3.在这饱含深情的文字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其实,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伟大无私,你们的妈妈也同样深爱着你们。只因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母爱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还在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也许你还在为母亲的唠叨而抱怨不止,也许你还在为没有买到称心的衣服而怨声载道……可是,你是否看见母亲那忙碌的身影,你是否看见她那担忧的眼神,你是否看见她那悄悄爬上的皱纹与那新添的白发……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 ☆小作文:妈妈,我想对您说 ☆☆完成《练习与测试》一至四题。 ☆☆☆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题中剩余的题目。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