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居夏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朱熹《题榴花》)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2.略
3.示例:(1)小时看画和《水浒传》插图;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3)听老师讲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南归》
4.“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扣住了“依依”一词,突出了往事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这样写,突出了回忆往事的意义,抒发了“依依”的深情,总结全文,呼应了开头和题目。
5.示例:(1)“百看不厌”“凝视”“徜徉”“津津有味”等词语表现了“我”看画入迷的情景。
(2)“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表明“我”入神;“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身临其境”等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形象地写出了“我”入神的感受。这些情景的描写,充分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6.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慷慨悲歌”,“凝注在眼睛里”。学生:“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感慨万端”,“传染了整个教室”,“深深感动”,“镌刻在我的心上”。两人身份不同:一为国文老师,一为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不同: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不同:一位头和肩膀左右左右摇晃,一为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学生的感受与收获不同:一为“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一为“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7.示例: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8.徜徉(cháng yáng)慷慨(kǎi)雕镂(lòu)烟波浩渺(hào miǎo)谆谆教诲(zhūn zhūn)水泊梁山(pō)阴晴雨晦(huì)镌刻(juān)
9.略(参考第1题答案)
10.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