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教学《卢沟桥烽火》第二课时之前,我布置学生完成两道预习题:
1、课后第2题。
2、文中第二至五自然段写了日军、中国守军分别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他们不同形象的?
与预习题相应,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感受日军、中国守军不同的形象。2、朗读课文,深入体会。3、学习作者表现不同人物形象所用的方法。
首先,我们一起来交流两种军队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自学五分钟,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之后,学生边读文,边汇报自己的思考;再则让学生总结日军、中国守军不同的形象。
接着,男生读表现日军形象的句子,女生读表现中国守军形象的句子,我读其他的句子。大家一起来读读第二至五自然段,在整体读的过程中深入体会两种不同的形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表现日军和中国守军不同形象的方法。刚才的朗读给了大家启迪,不少同学马上举手:很明显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时,相机引导解决文后第2题,体会带点词的感情色彩。我点拨一下:这一课的重点词语不少,有没有发现点什么?这一课与《郑成功》有点儿相似。有同学讲出了自己的发现:作者运用褒义词和贬义词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好!女生读褒义词,男生读贬义词。
我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有些褒义词和贬义词换一下位置?比如说,由于众寡悬殊,中国守军被日本鬼子打得狼狈而逃。这样能行吗?学生们说,当然不行。不过,邵菲说了,作者这样是不是有点虚伪呀?打了败仗就是打了败仗嘛!对于这样一个“生成”,我可不能错过,主要给大家讲一讲“立场”,讲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
再整体回顾,读一读这四个自然段。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学习了这节课,我感受到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不畏强敌的中国守军形象;看到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用心险恶的日本鬼子尸横桥头,感到大快人心。
我为下一节课布置一道预习题:准备复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