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者:admin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始终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尤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将“樟树、故居、故居的主人”紧密联系起来,逐层深入地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生动形象,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接受情感的熏陶美,积累美词佳句
信息发布者:admin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以宋庆龄说的“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为主线,紧紧结合文本,结合学生的认知,以学定教,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我,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首先,我抓住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始终保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这三方面,慢慢地使学生脑海中,两棵樟树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在“蓬蓬勃勃”环节中,我抓住“无论……总是……”这一关联词,让学生体会樟树一年四季旺盛的生命力。体会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的原因。

其次,通过让学生读文,再让学生想象,无论是在文本内外,都在不断地强化这组关联词,也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樟树那种种高贵品质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宋庆龄之所以不舍这两棵樟树的真正原因。因为学生慢慢地从老师出示的资料中,明白宋庆龄身上就有那种一直让反动派惧怕的震慑力存在。通过课文中那两组“即使……仍然……”、“只要……就……”关联词又巧妙运用到资料中,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印象,更加深了学生对两组关联词的掌握与运用。让人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而后,再次回到“樟树之形”这一自然段,让学生再来想象这两棵樟树,我们相信这两棵樟树已不再是刚开始的那样普通了,而是凝聚着宋庆龄精神的两棵独特的樟树,两棵樟树已植根于学生们心中,也许他们有时看到路旁的樟树,便会想到曾记得有这样一位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整堂课中,我做到读中悟形,形中悟神,把樟树的“形”与“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收获,更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信息发布者:admin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抒情,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但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是让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感受她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她的青春活力,她的神圣不可侵犯,她是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及人类的进步事业;二是借助宋庆龄的图片,唤起学生感受宋庆龄的高雅气质,三是引导学生在树与人间寻找人格的共性,明确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的内在关联。这样三个步骤下来,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合影留念了。

信息发布者:admin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反思

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学习第五小节时,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讲到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再讲到人们也喜欢樟树,进而让学生质疑为什么? 由此让学生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信息发布者:admin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能够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很清晰,主要写了外形、生长特点和可贵之处。讲外形特点,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无论……总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经受的磨难,体会樟树却依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点。樟树的可贵之处通过比较法来写,我让学生思考写石榴树的好处,在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介绍宋庆龄的事迹,让学生逐步明白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