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电子课本
补充习题答案
练习与测试答案
阅读答案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搜索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6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6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信息发布者:香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苏轼《放鹤亭记》有删节)
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陂(bēi):水田。③傃(sù):向,向着,沿着④挹(yì):通“揖”,作揖。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 (4)故名之曰“放鹤亭”( )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__(3分)
A.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其国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3分)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参考答案:
小题1:(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
小题2:B
小题3:(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小题4:(3分)C
小题1:⑴⑵是课内文言文中的,平时需要注意识记课下注释。⑶⑷考查的是课外文言文中的需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或是有时,可以联系《三峡》中的“或王命急宣”。名,是命名。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
小题2:B中“望”都是“远看”的意思。A.①行走 ②实行、施行、推行;C.①建造 ②产生;D.①使……灭亡 ②逃跑。
小题3:重点词语的意思要准确,如“但”是“只”的意思,“耳”,“罢了”的意思。“子”是“您”的意思,“乎”是“吗”的意思,“虽”是“即使”“易”是“交换”的意思;反问句式,要表达出来。
小题4: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C项分析是不对的。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