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信息发布者:香草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寻向所志 (         )      
(2) 得其船,便扶向路。(        )
(3)蔽林间窥之(           )   
(4) 乃去(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然往来视之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小题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2分)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小题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2分)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小题8: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记号、标记(2)沿着  顺着   (3)看   偷看 (4)离开     
小题2:B  
小题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的晋朝了。(2)老虎见了,与自己比是庞然大物,以为是神,便隐藏在树林中偷看它。
小题4: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小题5:D
小题6: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说出其中一条就可满分)
小题7:D
小题8: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小题9:表面看似强大,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求一致)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中古今异义的字词,如“志”在本文中是“做标记”,“去”是“离开”。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学生熟悉,可根据记忆回答。古文好考到的字词,一般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词,句子中关键意义的词,难于辨识理解的词,学习要对这些字词多下功夫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虎见之”的“之”是代词“它”,A中“之”为“这”,B中“之”为代词“它”,C中“之”主谓之间不译,D中“之”表达倒装,不译。所以是B。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用字词,句意浅显,易于判断。古文中一词多义是非常普遍的,在平时学习中要多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要注意举一反三,归纳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句中关键字词要解释清楚,何世:什么时代;乃:却;无论:不用说;“庞然大物”可以不译;以为:把……当作;蔽:隐藏;窥:偷看。
点评:本题不难,句中难解字词少。古文中有大量字词,其意义与现代意义不同,要记忆,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意义相同,这些无须记忆,哪些是“异义”,哪些是“同义”,这需要靠平时多阅读古文,有积累,有经验,即可判断。
小题4:
试题分析:概括文中推测,“渔人”向村民们讲述了从秦以后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的情况,所以村民为此叹惋。
点评:本题不难,概括文意内容可以理解此问题。理解文意,可从具体文字的含义入手,也可以文章整体内容上把握,多阅读多思考,培养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
小题5: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情节理解,“渔人”向村民们讲述了“外面”的情况,村民们不想自己的生活受到干扰破坏。
点评:本题不难,作者有明确的叙述。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问题,要关注问题所在的本段文字联系相关的情节,综合分析。
小题6: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从几个方面来概括,自然环境、物质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点评:本题不难,本问题是此课教学的重点,教师会重点讲授。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从作者具体的描述中体会,作者所写的人和事,使用的语言特点,表达的方式,无不蕴含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小题7:
试题分析:此题与文章主旨有关。做好标记,应该是可以找到路,而结果却找不到,显然这样写是表现“桃花源”的虚幻并不存在,从这个角度可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虚幻”,而现实生活是真实的。
点评:本题不难,此问题是学习中教师重点讲解的问题,学生熟悉。理解文章主旨,在了解文章所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取向,分析作者描述的方式,关注结尾文字,思考其含义。
小题8:
试题分析:这两个成语是常用成语,从文章中直接写出即可,不要多加思考。
点评:本题不难,成语学生熟悉,一看即知。汉语中成语是非常多的,成语语言短小内容丰富生动,结构精当,理解成语学会使用成语是语言文字能力的表现,平时学习要多积累多运用成语。
小题9:
试题分析:从情节以及“虎”与“驴”的形象上理解寓意,可以按老师的讲解回答,也可以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说明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本题是主观题,不难,学生能写出一些观点来。阅读,读进去以后,往往要“读出来”,即从文章里理解到道理,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社会中的问题,将阅读深化,训练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