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古韵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

信息发布者:香草
长亭古韵
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余,我们还可以走进亭中,坐下来切身体味一番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是后起之义,比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园冶.屋宇》说:“《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包括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等。
我国有许多名亭,绝大多数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诸暨浦阳江边堤岸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不论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还是私家园林中和山问、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都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小题1:读了此文,你如何理解“亭”这种建筑的“虚”?
小题2:文中提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标题“长亭古韵”中“韵”体现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中空不倚,自由独立,贴近自然。
小题2:举例子:具体说明专指建筑的亭子至少在东晋就已出现。
小题3:亭子的功用;亭名的历史文化内涵;亭的建筑风格的审美特点。

小题1:试题分析:“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这都体现了亭的“虚”。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
小题2:试题分析:“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发方法,具体说明专指建筑的亭子至少在东晋就已出现,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引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3:试题分析: 文章题目“长亭古韵”,通读全文,就会发现整篇文章一次介绍了亭子的功用;亭名的历史文化内涵;亭的建筑风格的审美特点。
点评: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通常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文章实际灵活运用)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