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电子课本
补充习题答案
练习与测试答案
阅读答案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搜索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文言文阅读(20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
文言文阅读(20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
信息发布者:香草
文言文阅读(20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往先】指先去表明意图。【愿以境内累矣】楚王想要那国家麻烦您了。意思是楚王想要庄子作楚相。【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笥(si)】竹箱。句中的“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的意思。【曳】拖着。【涂】泥。【往矣】去吧!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相梁杂然相许B.或谓惠子曰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庄子往见之才美不外见D.庄子持竿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名为鹓鶵----其如土石何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钓于濮水
C.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辍耕之垄上
D.愿以境内累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小题4:【甲】文中的“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5:【甲】【乙】两文中,庄子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什么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B
小题2:B
小题3:(1)那鹓鶵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2)这个龟,宁愿自己死成为存留的骸骨,而处于尊贵的位置呢?还是宁愿自己活着在淤泥中拖着尾巴?
小题4: 鹓鶵比喻庄子自己;鴟比喻惠子;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而无端猜忌小人的丑态。
小题5:两文中庄子用讲故事和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好处: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
小题1:
试题分析:A句中“相”一为“当宰相”一来“相互”,C句中“见”一为“相见”一为“显露”,D句“顾”一为“看”一为“拜访”,B句中“或”都是“有人”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词是常见字词,比较容易判断。古文字词一词多义是很多的,变化比较复杂,要掌握一词多义,必须在学习里仔细了解字词在不同语言中的用法,归纳特点,加强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其”一为代词“它”一是语气词,B项中“之”一为代词“它”一为动词“去、到”,D项中“以”一为“因”一为“凭借”,B项中“于”都是“在”的意思。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见字词,容易比较。本题知识点与上题重合,拟题要注意知识面的宽度,不应过多的考查某一知识,一个知识点题目不要太多,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考试疲劳。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鸟的名称和地名直接用,不用翻译,把“非……不……”的意思理解清楚。第二句,把“宁”“留骨而贵”“曳尾涂中”解释准确。
点评:本题有难度,句子的意思不容易看出,难解字多。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
小题4:
试题分析:看清文中文字:“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句中的这两个比喻是庄子说的,惠子为官,庄子不为官,再看文中所提到的鹓鶵与鴟的“食性”,一高贵一低俗,思考这些内容便可作答。
点评:本题有难度,要仔细读文认真分析。了解文章中的含义,不仅要了解其中心内容,对围绕中心内容的表述的文字,要细读,思考它们表达的含义,读得细,也理解得透彻,对内容不容易理解的古文尤其如此。
小题5:
试题分析:从说理方法和效果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显然,文中“鹓鶵”“鴟”皆非实说,是以物喻理,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平添趣味,一方面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道理。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比喻说理的方法很明显,易于了解。说明道理,有不同的方法,有直接表达,有借物作比,婉转曲折说明道理,不同的语境,不同的目的,说理的方法有不同,学习中要注意理解,学习掌握多样的说理方法。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