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

信息发布者:香草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隶:属于 B.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C.仲永之通悟 通悟:通达聪慧 D.贤于材人远矣贤:贤明
小题2: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传一乡秀才观之或以钱币乞之B.并自为其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D.其诗以养父母或以钱币乞之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还是王安石。
B.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三个阶段。
C.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这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
D.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后天的教育,“受之人”是指人的天资。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应是聪明的意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之”都是代词用法。B项中的“其”都是代词用法。C项中的“于”前者是“在”,后者是“比”。D项中的“以”前者与后面的“为”组成固定搭配,后者是“用,拿”的意思。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多义词,要进行比较,放到具体的句子中能译出其意思来。不仅如此,最好还要知道它们的用法。容易混淆的还要进行归类积累,多看多联系,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区别了。
小题3:试题分析:“‘受之天’是指后天的教育,‘受之人’是指人的天资”的说法不正确,把它们的意思说反了。应改为“‘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 是指后天的教育”。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去衡量。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