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无雪刘长春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②

信息发布者:香草
江南无雪
刘长春
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②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③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叮叮咚咚。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④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
⑤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
⑥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⑦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小题1:第③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3分)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小题3:第⑤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
小题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根据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目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①听落雪的碎玉之声;②多次爬出被窝看雪;③梦中的雪景。
小题2:(4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洁净和宁静。
小题3:(4分)①照应题目“江南无雪”(1分);②承上启下(过渡)(1分),从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江南无雪’的思考和忧虑(1分);③表达作者对雪强烈的盼望之情。(1分)
小题4:(3分)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1分);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1分);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相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以“雪”为中心,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划分文段内容的节点,一一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是写景的,要说明其修辞方法和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从照应文题、过渡和表达作者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从时间、空间和人的内心世界三个方面来理解作者将“有雪”“无雪”进行对比的反衬作用,从作者对环境、生活的期盼来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要点明“对比”“反衬”这些写作方法。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