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蝈蝈的叫声①“唧唧,唧唧——”窗外,若隐若

信息发布者:香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6分)
蝈蝈的叫声
①“唧唧,唧唧——”窗外,若隐若现地传来一阵叫声。
②我警觉地竖起耳朵。是什么声音?从哪里传来的?怎么这么刺耳?
③自从儿子进入中考倒计时以来,我对声音就特别敏感。有一次,六楼一户人家搞装修,虽然与我家隔了四层,但是,我还是感觉电钻和电锯的声音,非常刺耳、吵人。我跑上楼,与那户人家商量,我家孩子正在迎接中考,孩子每天下午五点半放学回家,能不能请你们在五点半前停工?户主一听我的来意,二话没说,当即吩咐工人,每天五点二十准时停工。后来才获知,去年他的小孩刚刚参加过高考,深有体会。父同此心啊。
④“唧唧,唧唧——”声音越来越响,似乎正由远而近。
⑤这是多么单调、直接、枯燥的声音啊,简直让人抓狂。我们家,早就草木皆兵。平时在家里,我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哼个小曲,有时兴致来了,还会和妻子对唱一曲家乡的黄梅戏,来段天仙配什么的。夫唱妇随,甭提有多美了。这个嗜好,早已被我像掐灭一根香烟一样,灭了。为了给儿子打造一个静谧、祥和的学习环境,我和妻子在家里尽量不发出一丁点声音:电视,不看了;音响,不听了;手机,调到振动;做饭的时候,将厨房的门关牢,不让任何锅碗瓢勺的声音透出来。最绝的,是妻子将拖鞋底都缝了层厚布,这样,走起路来,就能跟猫一样,无声无息了。有几天我感冒,老是打喷嚏,声如轰雷,为了将喷嚏的声音遏制住,我肩膀上搭了条厚实的毛巾,一旦要打喷嚏,赶紧用毛巾将嘴死死捂住。喷嚏,遂一次次作夭折状。
⑥“唧唧,唧唧——”该死的声音,像炸雷一样,越滚越近。最后,竟然在楼前停了下来。
⑦我打开窗户,探出头,一看,肺差点气炸了!原来是一个小贩,挑着一串串蝈蝈笼在叫卖。米黄色的小笼子里,传来此起彼伏的蝈蝈的叫声。我家楼下正好有一棵大树,卖蝈蝈的小贩和他的蝈蝈们,看来是打算在树荫下休息会儿。“唧唧——”一只蝈蝈的声音;“唧,唧唧——”又一只蝈蝈的声音;“唧唧,唧唧——”如果你听过几百只蝈蝈同时吼叫,你一定会像我一样愤怒、崩溃!
⑧蝈蝈的声音,很快吸引了几个玩耍的小孩,围了过去。这些刚上小学的孩子,暂时还没有感到多少学习的压力,几只蚂蚁,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何况忽然闯进小区里来的蝈蝈们。儿子小的时候,也像他们一样,无忧无虑,快乐得像个天使。记得有一次,我带儿子到乡下一位亲戚家玩,亲戚家外面的树枝上,到处都是蝈蝈的叫声。儿子和亲戚家的小孩,拿着网兜,四处逮蝈蝈,一个下午下来,胳臂晒得脱了一层皮,他竟然丝毫不觉得痛。我曾经答应他,每年夏天都带他去乡下,这个承诺,已经有几年没有兑现了?
⑨“唧唧,唧唧——”蝈蝈的大合唱,拉回了我的思绪。不行,我不能让这个噪音影响了孩子的复习!再有一个星期,儿子就要参加中考了,这可是他人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次大考,绝不能毁于一旦。
⑩我怒气冲冲地打开卧室的大门。
?刚走到客厅,儿子房间的门,突然也打开了。
?“儿子,是外面的声音吵了你吧?我马上去赶走他们!”我心疼而有点愧疚地看着儿子。
?“老爸,你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儿子伸了个懒腰 □ “我从窗户看到了,是蝈蝈的声音,真好听啊!”
?好听?我以为儿子会像我一样被聒噪的蝈蝈声弄得心烦意乱,没想到,他竟然觉得好听。他真的觉得蝈蝈的声音好听?他没有被影响到吗?
?“老爸,我有个小请求。”
?“你说,老爸答应你。”
?“去帮我买一只蝈蝈回来,好吗?”
?……
小题1:(1)在第?段方框的位置,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老爸,你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儿子伸了个懒腰 □“我从窗户看到了,是蝈蝈的声音,真好听啊!”
(2)第⑤段画线句中“透”不能改成“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③和⑤段父母为儿子所做的努力:(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   (3分)
小题4:文中反复写到蝈蝈的叫声,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表现了父母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呵护。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个安静的环境。
C.本文表现了父与子两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D.本文告诉我们爱孩子要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小题6:联系上文,适当运用描写方法,给本文续个结尾。(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 , (2)“透”与前面的“关牢”一词相照应,更贴切地表达出“我”为了让儿子有安静环境而让声音降到最低所做的努力;而“传”不能达到此表达效果。
小题2:(1)父亲解决了来自六楼的装修噪音。(2)父母在家里杜绝了家里的噪音源。
小题3:夸张  形象地写出了我听到像炸雷一样的蝈蝈声时极度气愤的情形。
小题4:作为文章线索,贯穿了全文;蝈蝈叫声的由远到近、由小变大的变化,形象刻画了怕蝈蝈声影响儿子的怀有焦虑心情的家有考生家长,表现了社会上有些望子成龙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而缺乏对孩子内心的真正了解的现实。
小题5:D
小题6:略

小题1:试题分析:(1)“老爸,你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儿子伸了个懒腰 □“我从窗户看到了,是蝈蝈的声音,真好听啊!”这段话中,联系当时的语言环境来看,“你也听到外面的声音了”表示疑问,后面应该用问号;“儿子伸了个懒腰”,做完这个动作后,继续接着前面的话题说下去,所以应该用逗号将后面的内容连接起来。(2)“为了给儿子打造一个静谧、祥和的学习环境,我和妻子在家里尽量不发出一丁点声音:电视,不看了;音响,不听了;手机,调到振动;做饭的时候,将厨房的门关牢,不让任何锅碗瓢勺的声音透出来”,划线句中的“透”字,与前面的“关牢”一词相照应,说明我们很小心地不制造任何噪声,更贴切地表达出“我”为了让儿子有安静环境而让声音降到最低所做的努力;而“传”字则显得很随意,不能达到此表达效果。
点评:解答本题时,结合具体语境,比较原词和改词的表达效果,然后再判断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并具体说明理由。
小题2:试题分析:因为楼上在装修,会吵到儿子,父亲解决了来自六楼的装修噪音;为了给儿子打造一个静谧、祥和的学习环境,我和妻子在家里尽量不发出一丁点声音:电视,不看了;音响,不听了;手机,调到振动;做饭的时候,将厨房的门关牢,不让任何锅碗瓢勺的声音透出来。最绝的,是妻子将拖鞋底都缝了层厚布,这样,走起路来,就能跟猫一样,无声无息了。有几天我感冒,老是打喷嚏,声如轰雷,为了将喷嚏的声音遏制住,我肩膀上搭了条厚实的毛巾,一旦要打喷嚏,赶紧用毛巾将嘴死死捂住——父母在家里杜绝了家里的噪音源。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3:试题分析:“我打开窗户,探出头,一看,肺差点气炸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当“我”知道这像炸雷一样的蝈蝈声是一个小贩制造出时极度气愤的情形。
点评: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等,而每一种修辞手法又各有其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分类整理,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以增加文章的文采。
小题4:试题分析:本文的题目是“蝈蝈的叫声”,作为文章线索,贯穿了全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文中写到,蝈蝈的叫声是由远到近、由小到大变化的,这一变化过程形象刻画了怕蝈蝈声影响儿子学习的怀有焦虑心情的考生家长,表现了社会上有些望子成龙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而缺乏对孩子内心的真正了解的现实,就连自然界的生物发出的声音都不允许,而这声音在孩子看来,却是那样好听。
点评: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通常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文章实际灵活运用)
小题5:试题分析: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习,让他考上好的学校,父母的确做了很多努力,给他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学习环境,结果,想要一只唧唧吵闹的蝈蝈却是孩子的请求,可见,家长只是望子成龙,却很少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小题6:试题分析:“去帮我买一只蝈蝈回来,好吗?”当父亲听到儿子这句话时会怎么想呢?他肯定会很吃惊,很诧异,儿子为什么想要一只蝈蝈?父亲肯定也会反思自己的作为。故事的基调已经定好,所以续写后面的故事情节不能完全脱离这基调,虽然续写过程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前后必须连贯,思路一致。
点评:续写,就是根据所提供的故事,从已有的条件出发,去推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展开想象,适当构思情节,注意自己接续的部分和先前的故事一定要衔接紧密,浑然一体,重视过度,做到自然贴切,合乎逻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原有故事接续下去,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