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九年义务教育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版块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 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只在”说明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这首是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学会写2个生字,正确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过程和方法:借助书中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 1.品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 2.引导想象法 利用插图引导诗人访问的过程。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质疑 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贾岛。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 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定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看图想象,教师引导,品读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1.同桌互说诗意。先自由锻炼表达能力。 2.集体汇报。 3.解决重点字词意思,再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在这里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就轻而易举地理解诗意了。 4.以生活中“你问我答”的游戏导入,引出古诗中的你问我答。由实际生活导入,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很快地做出童子与诗人的问话和答语。 5.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在诗中写出来?设计这一环节,引出“寓问于答”的写法,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教材。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读,回答简单的问题,引出回答古诗的填空题,由浅入深,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这首古诗寓问于答的写作形式。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启发学生想象作者访问的经过,并读出作者寻访时的心情变化,即有希望到失望,再由失望到希望,继而又失去希望的心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 (五)课外拓展 欣赏唐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特别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 【设计意图】紧扣开头的“推敲小故事”, 加深对诗人的印象。 (六)作业 1.背诵古诗。2收集贾岛写的其他古诗。
(七)说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低落失望)
只在此山中,(萌生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奈失望)
【设计意图】使学生牢记诗人的情感变化,这也是感悟诗意的一种方法。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