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电子课本
补充习题答案
练习与测试答案
阅读答案
其他答案
课件下载
试卷练习
教学反思
说课稿
录音下载
教案下载
作文范例
简笔画下载
教学视频
语文知识
班主任资料
教材
其他资料
搜索
零五网
›
全部参考答案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王崑玉先生季羡林王崑玉老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王崑玉先生季羡林王崑玉老
信息发布者:香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王崑玉先生
季羡林
王崑玉老师是国文教员,是山东莱阳人。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士,也写古文,所以王先生有家学渊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古文写作方面更为突出。他为文遵桐城派义法,结构谨严,惜墨如金,逻辑性强。我不研究中国文学史,但有一些胡思乱想的看法。我认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紧密的联系。其区别在于,八股文必须代圣人立言,“四书”以朱子注为标准,不容改变。桐城派古文,虽然也是“文以载道”,但允许抒发个人感情。两者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师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从来没有出版过,也根本没有出
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给我看过。几十年的写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现在这文集不知到哪里去了。惜哉!
王老师上课,课本就使用现成的《古文观止》,不是每篇都讲,而是由他自己挑选出来若干篇,加以讲解。文中的典故,当然在必讲之列,而重点在文章义法。他讲的义法,正如我在上面讲的那样,基本是桐城派,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顺序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选讲的第一篇文章是比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长传》。讲完后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读徐文长传书后》。我从小学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变。我仿佛驾轻就熟般地写了一篇“书后”,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竞获得
了王老师的青睐,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当时很高兴。我不是没有虚荣心的人,老师这一捧,我就来劲了,于是就拿来盐:韩、柳、欧、苏的文集,认真地读过一阵儿。 。
实际上全班国文最好的是一个叫韩云鹄的同学,可惜他别的课程成绩不好,考试总居下游。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次把学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后,总在课堂上占用一些时间,亲手发给每一个同学。排列是有顺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后。作文后面都有批语,但有时候他还会当面说上几句。我的作文和韩云鹄的作文总是排在最后一二名,最后一名当然就算是状元,韩云鹄当状元的时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总是被我们垄断,几乎从来没有过例外。
北园高中(即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的风光是非常美丽的。每到春秋佳节,风光更为旖旎。最难忘的是夏末初秋时分,炎夏初过,金秋降临,和风微凉,冷暖宜人。每天晚上,夜课以后,同学们大都走出校门,到门前荷塘边上去散步,消除一整天学习的疲乏。其时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如果我是一个诗人的话,定会好诗百篇。可惜我从来就不是什么诗人,只空怀满腹诗意而已。王崑玉老师大概也是常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散步的。他抓住这个机会,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一一《夜课后闲步校前溪观捕蟹记》。我生平最讨厌写说理的文章,对哲学家们那一套自认为是极为机智的分析,我十分头疼。除非有文采,像庄子、孟子等,其它我都看不下去。我喜欢写的是抒情或写景的散文,有时候还能情景交融,颇有点沾沾自喜。王老师这个作文题正合吾意,因此写起来很顺畅,很惬意。我的作文又一次成为全班压卷之作。
自从1928年日寇占领了济南,北园高中解散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过王崑玉老师。后来听说,他到山东大学(当时还在青岛)中文系教书,只给了一个讲师的头衔。我心中愤愤不平。像王老师那样的学问和人品,比起某一些教授要高得多,现在有什么人真懂而且又能欣赏桐城派的古文呢?如果在今天的话,他早已成为了什么特级教师,并会有许多论文发表,还结成了多少集子。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然而这种事情他绝对不干。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学问是非常好的,是一个真
正的读书人。王老师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节选自刊于《文史哲》2002年第5期的季羡林《我的高中》一文。有删改)
小题1:在北园高中任教时,王老师做了哪几件对“我”影响巨大的事?请分点概括。(5分)
小题2:王岜玉老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试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3:作者写道:“他的大名会出现在什么《剑桥名人录》上,还有花钱买来的《名人录》上,堂而皇之地印在名片上,成为‘名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小题4:作者说:“王老师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又说:“王老师的形象却始终是高大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小题5:“韩、柳、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对此“四家”的人名对应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韩愈B.柳公权C.欧阳修D.苏轼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王老师把他的手抄文集拿给我看。②高度评价我写的读后感,激发了我的古文学习兴趣。③常亲手发放作文,把我的文章定为前两名。④把我写的命题作文定为全班的压卷之作,给了以极大的鼓励。[共5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其中的3点得5分。]
小题1:①教学得法(教有良方)。他给学生看自己的文集,重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学生面批作文;他采用压卷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他还善于抓住时机和灵感指导学生写作。
②学问高,对桐城派文法有深刻的研究。他在教学中重点读《古文观止》中的桐城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可以看出。
③人品端正,不愿意做沽名钓誉的事。他不会为求名利而滥写和滥发表论文终身只有一本薄薄的小文集。
④满腹学问却郁郁不得志,在山东大学任教时资历很深,却只有一个讲师的头衔。
[6分。每点2分,人物性格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以上4点任答其中的3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1:以某些教师浮躁庸俗的做法(1分)和王老师做学问的踏实和真诚(1分)作对比(1分),
突出了王老师高尚的品格(1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界沽名钓誉、追名逐利不良风气的嘲讽。(1分)
[共5分。两种行为特点各1分,“对比”(衬托)1分,突出品格1分,表达的情感1分。]
小题1: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王老师尊敬和感激之情。(1分)王老师品学兼优,但在山东中教书只给一个低级的讲师头衔,故前一句表达了对王老师的得志的理解和同情。(2分)后一句写作者认为王老师的学问和人品都超过了当时的沽名钓誉,表达了对王老师的敬重。(3分)
小题1:B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能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具体分析。
小题1:了解语句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即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对比手法在文章表达中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做具体分析。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柳”应是柳宗元。
本页答案点评
提交
重置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
×
纠错内容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