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云识天气
随文练习一、1.② 2.① 3.② 4.①二、1.象征 预兆 2.点缀 阴森三、1.改句运用比喻,把云比成“招牌”,使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更明确、更形象生动。 2.改句运用拟人,既比原句准确又生动形象。 四、云的形态变化 怎样看云识天气云和天气总—分—总 五、1.作诠释 2.引用 3.作比较六、 云的种类 云的形状、 特点 位 置 天气的情况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 像鳞波 很高 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积 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 像羊群 2000 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卷层云 仿佛白色绸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2000米左右 马上就会下暴雨问题探究一、1.主要写云层的疾变和暴风雨的来势迅猛。 用比喻、作诠释。 2.不能。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发生,用在这里表示“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的可能性极大。 如果删去“往往”一词,话就说得绝对化了。 二、1.钩钩云指钩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暖和)、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2.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
二 大自然的语言
随文练习一、1.萌 2.孕 3.匿迹 4.载途 5.莺飞 6.翘 二、1.第②句表述有误,“悬殊”意思是“相差很远”,在它后面再加“很大”一词,造成同义重复的语病。2.第②句表述不恰当。 这句的“减轻”在前,“避免”在后,重点放在“减轻”而不是“避免”害虫的侵害上了,因而轻重倒置、表意不当。 三、各段首句依次用的词是: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这样做很有必要。 因为这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有大有小,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可以清晰地说明它们在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诸因素中的轻重位置,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农业生产。 四、1.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同气候有关系的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五、作比较 列数字 举实例 六、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和季节气候的作用,这就好比是传递信息的“语言”。 这样把大自然拟人化,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使读者乐意学习关于物候学方面的科学知识。 七、这样开头没有离开题旨。 这是作者为了说明物候学的内容特色而精心构思、着意泼墨的。 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地球温带和**带区域的物候景观,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且具有动感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问题探究一、1.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第1段从观测手段和数据意义两方面说明利用物候决定农事活动简便易行的特点;第2段从反面举例,由于忽视物候变化没能及时调整播种日期而造成损失,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二、1.选段的第1句。 举例子、列数字。 2.“十厘米”是作者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考察后写出的数字,是符合实际的,表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前面已经用了修饰语“一般”,所以这里的“十厘米”不可改为约数。
三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随文练习一、1.lóu lán 2. rèn 3.qiāng 4.chán yú 5.dùn táo 6.lóu hāo二、1.雁飞高:大雁高飞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