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习作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风味食品》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习作。同第五单元课文中认识、了解到的瓷艺、茶文化等一样,民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习作的话题,与本单元的主题内容“中华文化”紧密配合,让学生练习写一篇记叙说明的短文,这属于写实作文中的状物类作文,要求恰当选材,具体记述,酌情把食品的名称、外形、原料、制作、吃法、味道及相关故事写清楚,写出食品的地方特色,让学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二、深入浅出说理念
作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行为。《新课程标准》提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提倡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风味食品的地方特色,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深入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进一步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三、有的放矢说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段的要求,结合本单元习作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特点,特设定本次习作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一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挑选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或者家乡的小吃,介绍食品的来历和相关故事,描述其名称、外形、原料、制作、吃法、味道等特点,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运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教师在小练笔后的交流讲评中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读、听、悟、说、改”的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在对学习过程及作品的自评和他评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抓住食品的名称、外形、原料、制作、吃法、味道、来历、地方特色以及相关故事等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
教学难点:把食品的特点介绍清楚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快乐高效说学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哪种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是写实作文中的状物类作文,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高效、圆满完成这次习作任务,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习作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整体教学法,点拨指导教学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思考、说明,感受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五、情景互动说过程
根据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原则,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活动、课堂活动、课后活动三大块。
课前我要求学生吃一吃、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
课堂上,我把教学分为3个环节,即:激发兴趣-→互动学习-→展示评价。
(一)创设情景,感知中华饮食文化的无限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习作最重要的内驱力,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同样要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上课,我首先出示课件:(美食荟萃)一幅幅色、香、味具佳的各地名吃图片和古筝配乐,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介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的天南海北,食品各异,中华美食可谓源远流长,烤鸭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夫妻肺片是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款风味名菜;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广州人爱讲求的是清热解毒,所以吃甜品不能够没有龟苓膏,最好是加着甜甜红豆沙的龟苓膏……”通过对中华美食的介绍以及图片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习作内容——《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
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吃过各种各样的风味食品,请你们说说,你们最喜欢吃什么?为什么喜欢它?”此时,学生七嘴巴舌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风味食品,写作的主题得以确立。
(二)写法指导,描绘中华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
1、有的放矢,明目标。
审题是习作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习作,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思考题目内容,明确题目范围,揭示题目意义,只有这样,习作才会符合要求,不会出现“走题”“偏题”现象。针对习作内容和要求的提示与说明,本单元增设有“习作讨论平台”,提出了具体的启发性建议和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顺利进入写作情境。在交流之前,先出示“习作讨论平台”,让学生通过阅读“习作讨论平台”, 知道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明确习作目标。此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完整并且要有条理进行叙述。
最后教师小结注意事项:抓住食品的地方特色;表达对食品的喜爱之情。
2、指导写作,抓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在写作中应该怎样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描述,为此,我设置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环节——猜谜游戏。师说谜面,生猜谜底。
①四四又方方,入锅变黄金。虽然臭名扬,吃来满口香。
——臭豆腐
②小小瓶,小小盖,小小瓶里装荤菜;青绿壳,紫红盖,去掉屁股别见怪;尖起嘴,对准盖,拼命吮吸才出来 。 ——螺丝
③一身绿叶装,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每逢五月五,忆起汨罗江。 ——粽子
在热烈的猜谜语活动后我问学生:“你们怎么一下子就能猜中刚才的风味食品呢?”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老师出的谜面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种食品的特点。”这时教师小结:“在叙述时突出这种风味食品的特点,这是我们这次习作的一个重要要求。”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谜面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抓住小吃的特点,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名称 颜色 形状 味道
原料 吃法 做法 来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之所以享誉全球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吃、好看,还在于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在学生总结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收集到的有关风味食品的传说、来历等,更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
3、列出提纲,打腹稿。
写作前编写提纲是一种良好的习作习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心,避免盲目性,并可以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使思路更清晰,为下面的说和写做铺垫。为此,我会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先列一个提纲。想想自己最喜欢的风味食品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传说?以及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为下面的交流做好了准备。
4、七嘴八舌,说美食
经过一番点拨,学生跃跃欲试,争着把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介绍给大家。于是,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人在小组内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也可以为他进行补充。同时,我提醒学生,在进行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说出食品是特点,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在热闹融洽的环境中,通过相互交流学生的思路得以进一步打开,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5、小组推荐,显风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经过刚才的讨论,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全班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或者有疑问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我还引导学生夸夸自己的同学,发现同伴的优点和长处,让同学在被肯定中得到愉悦和满足,从而增强成就感。我深知人有了自信心也就成功了一半。在评价这一环节中,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在知识上、情感上和能力上得到一些升华。
6、华龙点睛,拟题目。
好的题目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动笔之前,你打算给你的习作安一个什么新颖、别致的题目?”通过启发,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习作内容谈自己所定的习作题目。教师小结并出示拟题的方向及侧重点,再次回归文本
(三)深入感知,提升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在总结阶段我这样说:“同学们,中华美食,看的是色,闻的是香,吃的是味儿,听的是故事。云南的过桥米线,四川的夫妻肺片,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洛阳的莲汤肉片,等等,几乎每一款名吃,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这就是中华美食的魅力所在。品尝风味小吃是一种乐趣,写作更是一种乐趣,我祝愿同学们也能享受到写作中的乐趣。”此时,学生信心得以进一步提升,为下节课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一目了然,说板书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习作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整个板书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板书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名称、颜色、形状、味道、原料、吃法、做法、来历”和写作注意事项“抓特点、表真情”。
总之,课堂上只要把握住了“以生为本”这个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中华美食的魅力,积累语言文字,那么,习作教学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七、直截了当说效果
1、本节课强化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概念。课前,要求学生吃一吃、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课堂上,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展示,进行有目的的倾听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学会研究、学会创新。
2、教师作为学生习作活动的指导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了有效的指导。同学的合作学习指导科学、细致,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3、重视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和习作的评价,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进行了必要的指导。评价以鼓励、赞扬为主,肯定同学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教师也给学生提出了积极性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更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