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编者将这篇课文放在以 “神话、传说故事” 为主题的单元中,其意图有个方面: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它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把它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解决“女娲是谁”和“为什么要补天”这两个问题;第二课时解决“女娲怎样补天”这个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女娲形象,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3、体会“天塌地裂”时的可怕情景,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三、教学重点:
寻找女娲补天的原因,体会“天塌地裂”时的可怕情景。
四、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1、谈话导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关于女娲的动人故事有好几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女娲补天》。(板书:女娲补天)
2、揭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适时板书问题)
〖教学意图〗
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设计谈话导入新课,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有趣、神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渗透其中。其次是揭题质疑,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课堂教学应点燃学生求索的火花,鼓励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探究,主动发展。所以导入课题后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借机梳理问题(1)女娲是谁呢?(2)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调动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想想女娲是谁?她为什么要补天?
(2)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带生字带拼音的词语。
蹋下 挣扎 熄灭 冶炼(同桌互读,生字带词语读)
去掉拼音后再出示。(指名读)
出示(说说最容易读错的是哪一个,发现这组词语都是……)齐读。
再出示一组:轰隆隆 露出 燃烧 熊熊大火 喷火 缺少 液体 大盆 金光四射 云霞
自由读,小老师带读,开一组小火车。
〖教学意图〗
这一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把这课的生字词语能够好好地掌握。“书不读熟不开讲”,更何况这是三年级的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感悟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这里采用的读词语的方式要多样化,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错误并进行纠正。
(三)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1)师: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你知道女娲是谁吗?能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读后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自由读读,个别读。回答问题。
师: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吗?传说女娲见世界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她教人们开荒种地,使他们懂得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知识。她教人们在宅前屋后种上五颜六色的鲜花,使他们含辛茹苦的日子带一点姹紫嫣红。她教人们以衣御寒、以衣遮丑……她把一切都教给人们,该想的她都想到了。
师:所以说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生接:欢歌笑语)人民过上了(生接:幸福快乐)的生活。
师: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快乐吗?(齐读)
(2)师:那这样快乐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吗?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
默读,用笔画出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的句子。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个别读,说说女娲补天的原因。(板书:天塌地裂)
师:说说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
(可怕)
出示句式,(天哪,太可怕了!)指导朗读。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可怕?
生找师点击变红,齐读。(震裂、熊熊大火、围困、挣扎……)
师:说说读着哪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读带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读,看课件进行理解。
面对此情此景,女娲难过极了。指名读,女娲看到了什么而感到难过?
师生合作读。师引生读。
〖教学意图〗
“女娃为什么要补天”是整篇故事产生的原因,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把它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烹调出浓浓的语文味来,我觉得,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要抓住几个词和句,如天塌了非常地可怕,“窟窿”“震裂”中的“深沟”和“熊熊大火”等词语,经过一番品味,学生就能感觉到词语中所包含的意思,所蕴藏的情感。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读得充分,体会课文语言的规范感主要靠读,把握课文语言的逻辑感主要靠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得体感主要靠读,领悟课文语言的情味感主要靠读,除了读得充分、还要引导学生读得形象、读得和谐、读得感人,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神韵。

(四)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看到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又是怎样做的呢?自己去找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式:女娲跑到雨神那……
师:想想她会说些什么?
出示温馨提示。
生写完后交流。
3、女娲在百姓遇到灾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
出示句式:我仿佛看到了一个( )的女娲。
板书:善良、甘于奉献
〖教学意图〗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就靠它们来实现。我在女娲寻求雨神帮助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个写话的训练,给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我还加了两点温馨提示,使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也能够完成这一项内容。最后出现的一个句式,要求学生说说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为课的总结和提升,也为后面的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