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说课稿 嫦娥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乞巧》和《嫦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八组课文第29课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嫦娥》一诗借嫦娥奔月的故事抒写了诗人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 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对《嫦娥》 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本课生字,会写“乞、巧、霄”字;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并且背诵古诗。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意,积累语言。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民间传说和习俗,进而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诵读能力,只是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以半扶半放为主,渗透多元诵读方法。另外他们对神话故事很有兴趣,但是这两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学生也未必听过乞巧节,含义就更难理解。故我利用神话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达到以读促悟,并适当穿插相应民俗文化知识以解决学生的疑问来设计本次教学。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使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然后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利用形声字的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来区别今宵的“宵”和云霄的“霄”, 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同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 挖掘,提高“学诗”的深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简化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四、说学法
主要围绕“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这三条主线来进行吟诵学习。
五、讲教学程序
主要是三步式教学:
第一步:神话激趣引课题
谈话后课件出示几幅神话故事图片,指名说说故事名称,并齐读该名之后出示牛郎和侄女,嫦娥奔月图揭示课题《乞巧》和《嫦娥》 (板书课题,提示生字乞巧的写法和变音)
第二步:朗读感知觅诗意
(一) 、初读意会
先让学生放手去自由读两首古诗直到读通顺为止。接着指名读乞巧这首诗,其他 学生来评议是否读准确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后再找人读。过后师示范读,同时让学 生思考与前一位同学读的有什么区别(为了引导学生明白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 美) 。师生合读、换读。
(二)、区别宵和霄来理解“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提问激趣:这首诗里有个小秘密,不知你们发现没有?(课件出示乞巧诗课文) 提示生找出两个同音字:宵和霄,指名回答不同之处。利用形旁宝盖头和雨字头的表义特点从字形上指导区别出这两字,再递进理解词语:今宵和碧霄。然后用顺口溜帮助 他们记住字形。这时学生们对诗意有所悟就可以进行齐读全诗了。
(三) 、教读《嫦娥》
之前已读通了乞巧一诗,现在利用迁移的学法让学生自读《嫦娥》 ,期间巡视指 导,对于读不准的情况,教师正音过后教读一遍再要求齐读,齐读之后再抽前面读错 的学生来读,加以鼓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第三步:研读两诗悟诗意
1、乞巧的诗意浅显易懂,不必多做深究。指导小组自学资料袋。汇报交流,过 后再次齐读乞巧。
2、研读《嫦娥》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理解“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先从题目作文章,询问孩子们标题为什么是女字旁,再指名回答。同时课件出示本句图文,指明屏风是什么,配乐,并通过语言感染烘托气氛,让学生试着说出嫦娥的心境,再多找几 人来读本句体会出嫦娥独居月宫的孤寂。之后简述诗人李商隐的诗作特点,引导学生 理解诗人是借写嫦娥的孤独来表述自己的寂寞。有所感悟后再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最后是布置作业:默写古诗,搜集民间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听。
六、板书设计
                  乞巧 嫦娥
宵-------今宵 ↘↙
霄-------云霄 银河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