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一首古诗。它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2.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言,他们多数靠死记硬背积累了一些古诗,但这样的方法不仅容易忘,对学生的个人修养教育也达不到最好效果。
第二、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浓浓的课件创设的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由景触情。在愉悦的想象旅行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韵律与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词句感悟画面,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西湖的自然之美。
第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赏景导入、感受美,了解诗人。
[在这一环节,我以具有古典美的音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激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从一开始就充满诗情画意。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仓库的钥匙,教学中运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
步骤(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我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一同欣赏了西湖美景,我这样导入: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阳春三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打破了空间的间隔,让生活在距西湖较远的学生几乎没有障碍的进入古诗的情境中,经历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之旅。】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谈谈西湖给自己留下的总体印象。理解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西湖与西施相媲美。
步骤(三)、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欣赏美。这也是教学中重点,难点之所在。
1、感悟西湖“晴天”之“好”。
[本环节学生通过诵读,找出“潋滟”、“好”等突出景象的词语,通过激发想象、语言描述,感悟西湖之美。之后,我利用课件,再次直观地产生视觉美。画面上:湖面波光粼粼,随风泛起层层涟漪,金光闪闪。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便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赞美西湖,学生便大大增强了吟诵诗句的欲望。]
2、感受西湖“雨天”之“奇”
[在前一影片的激发下,学生便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描述雨中西湖的样子。他们会说“雨中西湖朦朦胧胧”,“犹如童话世界般奇妙”……景象,这样就理解了诗句中的“空蒙”“奇”描写景象的词语,在文字转化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画面后,感情朗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进而感悟到诗的意境美、韵律美。]
步骤(四)、拓展中积累语言。
[由于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他们对诗的理解方式不同,展现形式也就不同。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的感受,可以有吟、画、唱、舞等形式。在这里,我设计了唱诗。《小学语文教师》说得很明白,古诗教学包括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有机结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的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喜悦。]
教学古诗,要实现古诗的整合,实现特级教师许汉先生提出的“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比诗”的教学方法。所以,我设计了品析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风光,热爱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
古诗词的教学,我只是一次初探,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批评指正,以待我在教学中能够取得进步。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