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这是一篇抒写母爱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对养母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语言浅显感人,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本文的教学原则是: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文本阅读中悟“情”究“文”,从而使学生在亲情中经历一次情感的碰撞,在生动的形象、精彩的语言中感受散文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也曾说过:“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设置如下:
1、 知识技能目标:
① 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筛选和概括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大家知道,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而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又与阅读者的筛选信息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将训练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作为知识技能目标的第一部分。)
② 品味文中语句和蕴涵的情感,并勇敢地表达出来。
(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中有这样一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此,我将品味情感、勇敢表达作为知识技能目标的第二部分。)
③ 初次尝试仿写训练,从而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赞美当中。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学而能理解、学而能创新”。但从初一年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看,多数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我认为仿写训练是大有好处的。)
2、 道德情感目标:
用文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进而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历来,我国重视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将“思想教育”列入“教学要求”,并且强调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基于“教学要求”的这一阐述,加上现在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亲情、不知感恩,因此我将唤起学生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作为本文教学的道德情感目标。)
3、 教学重点:
①朗读课文,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在新编大纲的“教学要求”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教学法也指出要“重在学生自己对语文、对生活的感受。”众所周知,数理化一条线,语文、社会生活则是一大片,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而这也与古人提倡的吟咏之法不谋而合,目的都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通过吟咏,溶入感情,感受自然会比较深刻。
记叙文是初一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体裁,把事情写清楚在他们已不是难事,但要将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则是初一年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这篇文章的外貌、神情描写都有其过人之处、动情之处,正是学生学习用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用典型形象来抒发情感的好例子,我认为这必将为今后记叙文写作积累必要的素材与写作技巧。)
4、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赞美爱。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理解、领悟和赞美,相对于他们的心理特点、
生活阅历来说,比较缺乏。而这又是他们初上中学的首次尝试。因此我将理解爱、感悟爱、赞美爱作为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稍加点拨法: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不做过多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创设情境法: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浓浓的母爱氛围。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
3、朗读品味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4、讨论交流法: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讨论,既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又能赏析本文细腻生动的描写手法。
5、循序渐进法:
整堂课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养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妙在什么地方,哪里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贯穿其间。最后让学生根据对“母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来赞美母爱,以这一形式来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这样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赞美母爱,学会做人。

三、说学法:
《小巷深处》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散文,所以要求学生通过读、品、写的方式来学习。读,重复的读,要读出感情来;品,在读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质朴感人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写,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化为诗一般的语言。

四、说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问:你的妈妈爱你吗?从什么事可以看出来?
不错的,的确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爱的氛围中,享受着来自母亲的无尽关爱。母爱是深沉的,伟大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去认识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母亲,去感受一份别样的母爱。
设计意图:先从学生熟悉的事情说起,让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情进入文章的学习,也为下面的讨论、朗读和仿写热热身
(二)学习新课
第一个环节:速读课文知母爱
1、问: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接着追问:读完全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又是为了什么而感动?
3、这样就水到渠成地进入本文的教学重点。这时出示思考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
瞎眼的母亲收养了我,并用她全部的身心来爱我。同学们让我们用充满“爱”的眼睛去寻找文中母亲“爱”我的事例,你能找出几个例子吗?
这样通过学生的筛选概括,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悟母爱
找到自己最受感动的部份仔细读读,读出你的感动来!并试着说明感动你的原因。
教学意图: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而说明感动原因的角度也较多样,学生既可以从遣词造句上考虑,也可以从情感因素上回答。这样既品读佳句,又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第三个环节:诗化语言赞母爱
基于第二环节,学生们正沉浸在对这份母爱的强烈震撼中,这时适时地出示仿写要求:
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无私圣洁的母爱!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
接着我会给学生几个例句,让他们进行仿写。
示范:
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
母爱是夏夜里的一缕清风。
母爱是荒漠里的一泓清泉。
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
第四个环节:活动延伸懂感恩
文中的这位母亲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深受感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珍惜身边的爱,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在这里我有两个提议:
1、把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语段收集整理起来,工工整整地摘抄在周记本上。
2、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激他们这些年来对你们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他们捶捶背、洗一次脚等;然后把这件事的过程记录下来,记下你父母的种种反应,也记下你内心的点滴感受。
《我为爸爸/妈妈 》

五、说评价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围绕着“母爱”主题展开:感受母爱——领悟母爱——赞美母爱;在此基础上,最后将“母爱”延伸到“感恩”上。为此,我对文本没有作过多的单向传授和烦琐的分析,而是让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读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也能成为滋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


附:板书设计
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
外貌描写 辛勤劳作
神情描写 无尽关爱
语言描写 无私奉献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