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说教材:
(一)新课标对于现代诗歌的要求:
了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这个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首现代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
这首为许多人所熟知的《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巧妙,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思念。
(三)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由于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虽然对乡愁有自己的感受,但毕竟缺乏那种人为阻隔,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探的情感体验的现实基础,因此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文本,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唤起学生内心的情绪,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使学生对乡愁这一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三方面。
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②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处理轻重音、语速及语调等,
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①培养抓住诗中的艺术形象、构思立意等来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②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美。
②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入情入景地诵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品读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引导发现法、指导诵读法、迁移训练法。
1、欣赏法:通过欣赏余光中作词、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创设情境,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以配乐《乡愁》诗朗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寻找诗歌中的“美”,从而发现诗歌的线索,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诗歌的主题,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3、指导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4、迁移训练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利用已学知识,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写一写乡愁,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三、说学法:
1、讨论法:整体感知,通过寻“美”,把握诗的形象,概括诗歌的主题。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通过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朗诵比赛等形式,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
3、联想法: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4、拓展实践法: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四、说教学程序: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赏——品——读——写,指导学生“赏诗如赏画”、“品诗如品茶”、“读诗即吟咏”、“写诗亦书情”,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在漳州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余光中作词,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教法学法相对应,即:赏——品——读——写。
第一个环节:赏诗如赏画——引人入胜。
一首好诗就如同是一幅好画,欣赏诗歌也能同欣赏名画一样让我们陶醉。这时播放《乡愁》配乐朗诵MTV,学生在轻柔的音乐、磁性的诵读中体味乡愁。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品诗如品茶——美不胜收。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就像品茶,关键要品出“味”来。诗歌有其特有的韵味,也可以说就是诗歌中的“美”,从诗的结构、情感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贯穿诗歌的线索、感人的形象、感情的跌宕,从而感受诗歌的美。
1、诗文寻美,教师示例。
品茶要品味。品诗,关键要品出一个“美”字来。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多方面的“美”。 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整体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一)从整体结构上:
⑴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行对应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⑵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例如:每一节中的“乡愁是一……,我在(外)头,………在那(里)头。”
(二)从构思立意上:
⑶美在由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上。例如:“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时间线索)。
⑷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例如:三个“这头”、“那头”,一个“外头”、“里头”,表现出空间上的变化(空间线索)。
⑸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例如: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意象)。
(三)从词句运用上:
⑹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例如:“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⑺美在叠词的运用上。例如:“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⑻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例如:每节诗中,各句字数分别为3/10/4/5,构成了“短长短短”的句式变化,读来自然舒缓,易于抒发感情。
(四)从思想感情上:
⑼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例如:母亲——新娘——母亲——大陆。
⑽美在每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例如:两地书——新婚别——坟前泪——分裂愁。
⑾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例如:思母之情——爱妻之情——丧母之痛——爱国之情(感情线索)。
小结:《乡愁》一诗中最可人的是第一节,最迷人的是第二节,最感人的是第三节,最惊人的是第四节。“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美”、阐释“美”。品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感受的学习者。品读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悟情感的过程,也是在为下一个环节——诵读做情感上的准备。
第三个环节:读诗即吟咏——声情并茂。
诵读诗歌更是高雅之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我们只有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试读、范读。
组织学生自我朗读,注意要融入情感,然后播放范读课件,比较学生朗读与示范朗读的区别。教师总结:吟咏诗文,关键是一个“情”字。顺势指出诵读诗歌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教师再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五个方面教读,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语调等。然后学生学读。
(一)教师教读:
①感情基调:全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情感,因此感情应是忧郁深沉。不过诗人在作诗时将前三节与第四节的情感做了逐渐升华的处理,所以在处理朗读情感时,应由浅入深,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情感由较平淡逐渐转为深沉。
②语速: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③节奏的划分:以第三节为例。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④轻重音的处理: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以第三节为例,“矮矮”一词轻读。“坟墓”承载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这种思念是厚重的,“矮矮”一词轻读,正是与之形成对比,更衬托出乡愁的厚重。诗中另三个叠词“小小”、“窄窄”、“浅浅”也应用这种方法处理。
⑤语调的升降:诗中“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头”“那头”出现四次,处理升降调时要看各节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以第三节为例,诗人在这节中表达了母亲去世,再也看不到母亲的哀痛之情,所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要读出这种距离来。“母亲在里头”应读降调,往下读,要沉痛。要突出这种强烈的距离反差,“我在外头”则要用升调,语气要激烈些。
(二)学生学读:
一读:先把感情读出来。
二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注意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争取读得更美 。
3、朗诵比赛:选出本组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进行比赛。比赛过程中,老师为朗诵的学生提供渲染气氛的画面和背景音乐,以提高学生朗诵的质量。朗读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导、评议、纠正不足之处。(幻灯片展示比赛评比表格)
设计意图: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从感情、节奏、重读、语调等方面来把握,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我们读诗时,凭直觉进入诗歌的情感境界,然后自然地在不断地诵读中诠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诵读始终遵循“情”这条线索。
第四个环节:写诗亦书情——挥洒诗情。
在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和诗人的心灵进行了沟通,我们读懂了余光中那殷殷赤子情怀。诗言志,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选定意象,以“乡愁是……”的句式写一段有诗意的话,写诗即抒写情感,徐徐道来,不必刻意雕琢,只需表达出你想家的感情。
1、选择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为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所借助的事物。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此时指导学生再次回归诗文,寻找诗人的情感载体。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所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例如,月亮,“月圆人团圆”,所以月亮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我们可以将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把“乡愁”比作是月亮。
2、创作诗歌:
写诗,全在一个“诚”字。余光中抱一颗赤诚之心,向世人倾诉了他的乡愁。乡愁也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以“乡愁是……”的句式、模仿《乡愁》一诗的结构,创作一首诗歌。
范例:乡愁是天边那弯残月,远在千山万水之外,又近在咫尺眼前,牵着我的心,模糊了你的眼。
设计意图:即兴作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宝贵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诗歌升华时,要适时地抓住学生的感情火花,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不必刻意雕琢,纯任自然,这样诗也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
(三)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诗歌作小结,并代替老师给全体学生留一项作业,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歌曲——由余光中的《乡愁》作为歌词、佟铁鑫演唱的《乡愁》结束全文。
(四)拓展实践
1、背诵《乡愁》,注意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
3、以“乡愁”为话题,不拘于体裁,可以写诗歌,可以写散文、小说等,写好之后,把它们整理成册,命名为《乡愁专集》,作为班级刊物。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文本框: 时空的变化文本框: 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小时候——思母之情——邮票——一枚
小小
长大后——爱妻之情——船票——一张
窄窄 乡愁
后来啊——丧母之痛——坟墓——一方
矮矮
而现在——爱国之情——海峡——一湾
浅浅

时间线索 感情线索 具体意象 抽象情感
六、教学设计反思:
全课由“看诗如看画”——“品诗如品茶”——“读诗即吟咏”——“写诗亦书情”四个主要环节构成,从读到写,能力要求由低到高,板块清晰,条理清楚。品诗、读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教师将这些环节演绎成竞赛的形式,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始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课堂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更多地整合到了我们的教学结构当中。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运用得不恰当,很可能会喧宾夺主、弄巧成拙。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应以有效性 、高效性为原则,再配以适当的板书(课件不能只起替代板书的作用)、生动的语言、师生的互动,这样才能让一堂语文课精彩起来。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