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信息发布者:香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
教学设想
(1)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教师怎样才能一改过去文言文枯燥无味的教学呢?我想到了多媒体教学。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学习的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学习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3)从课前预习到课外作业,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因为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初级中学的学生,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讲课的速度不宜太快,分析问题要有解题方法,课文教学要多关注中下层学生,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策略
首先,整篇课文的学习以朗读为主线,通过朗读去感知课文的大意,通过朗读去研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次,在课堂学习中,要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在轻松、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注重讲述解题技巧,力求做到“授之以渔”。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合作讨论、启发引导。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人物语气,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学习重点
夯实文言文双基知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预习
1、 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接着熟读,然后把拼音注到课文中。
怫然( ) 徒跣( ) 抢地( )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色挠( ) 要离( )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翻译课文,对不理解的词语和难以翻译的句子作好记录,准备课堂质疑。
3、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别模仿使者、秦王、安陵君、唐雎,进行朗读表演。
4、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题目是什么意思?
(2)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3)你认为唐雎和秦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4)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课堂学习:
一、 导入课题
图片导入:出示周恩来总理与一位美国官员对话的图片
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后,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
提问:假如你是周总理你将如何回答?
提问后明确:这名官员的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所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朝天。”
今天,在我国有许多像周恩来总理一样能言善辩的外交家,而在我国的古代也不乏像周恩来总理一样的外交家。现在,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领略我国古代著名外交家唐雎的风采!
二、简介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盛。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三、自主破译,疏通文意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检查课文的翻译情况。
2、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翻译过程中有质疑的词义和有质疑的句子翻译。
(二)、师生共同解决下列有质疑的词义(加点字):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对......说)
2、安陵君其许寡人。许(答应)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派)使(出使)于(到)
4、非若是也。是(这样)
5、徒以有先生也。徒(只,仅仅)以(因为)
6、虽然,安地于先王。虽(虽然) 于(从)
7、虽然千里不敢易也。虽(即使)
8、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9、以大易小。以(用)
10、请广于君。于(向,对于)
(三)、师生共同解决下列有质疑的句子翻译:
1、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挺剑而起。
4、何至于此!
5、夫韩,魏灭亡。
(四)、先让四位学生分别翻译课文的四个自然段,然后教师对翻译错误的句子进行纠正。
四、课文研读
(一)全班朗读——知其意
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唐雎不辱使命》,那么本文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不辱”,下面先让我们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知唐雎如何不辱使命。
思考: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从课文内容看唐雎如何不辱使命?
明确: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这是因为唐雎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和雄辩的口才,与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二)分角色朗读——悟其人
同学们:唐雎出使强秦能够出色地完成使命,算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而秦始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你们想知道本文中的唐雎和秦王各是怎样的人吗?
活动:1、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
2、给下列人物的语言分别配上图片(课件),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人物表情,再结合人物语气语调,然后进行模仿秀。
(1)思考:每个人物的语言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话反映了秦王
的性格。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话写出了秦王 的性格。
③“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两句话写出了唐雎 的性格。
④“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句话反映了秦王
的性格 。
⑤“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话写出了唐雎 的性格。
[解题指导]先引导学生了解各个人物说话时的心态,接着让学生自行概括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教师作温馨提示: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咄咄逼人。唐雎——立场坚定、不卑不亢、镇定自若。
明确:1、阴险狡诈、专横(狂妄无理)。2、狡猾、骄横。3、不畏强暴。4、专横狂妄、不可一世。5、不畏强暴。
(2)归纳:唐雎和秦王各是怎样的人?
明确:唐雎是一个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智勇双全的谋臣。 秦王是一个贪得无厌、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封建统治者。
(三)、对比朗读——学其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的秦王和唐雎刻画得怎么样?你们想知道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吗?
活动:让学生用对比的方式朗读秦王与唐雎、安陵君与唐雎的对话。
1、讨论探究: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解题指导]先启发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接着给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给2分钟时间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最后让学生自主作答。在讨论前,教师作温馨提示:引导学生从刻画人物方法和表现人物的手法方面入手。
明确:1、首先,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其次,运用衬托用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作者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安陵君在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最终战胜了秦王。此外,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他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2、写作延伸:在平时的写作中,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刻画人物,那么我们的文章就会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四)教师范读——谈其感
同学们: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战争”,你认为在今天我们还需要学习唐雎这种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吗?
活动:教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讨论:唐雎这种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解题指导]先启发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接着给1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然后给1分钟时间由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让学生自主作答。在讨论前,教师作温馨提示: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主题,从学习上、生活上、国内外政治上进行思考。
明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可从当国家有难时,比如在我国的台湾、西藏问题上有人意欲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等等。
五、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叙述了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想并吞安陵,唐雎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制服了秦王,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附:板书设计
态度变化 人物性格 主题
唐 使人谓→不悦 → 怫然怒 阴险狡诈、狂妄无理 、
雎 秦王 →色挠,长跪而谢之 不可一世、外强中干 赞颂不畏强权
不 的精神,敢于
辱 唐雎 临危出使→沉着应对 不畏强暴、智勇双全 为国牺牲自我
使 →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的精神
命 从容镇定 |
|
本页答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