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说课设计

信息发布者:香草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让学生接触美,欣赏美,感受美,培养优良的审美情趣后学会自主的去追寻美。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有: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情感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文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桥之美》是自读课文,文章由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因此本文重在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来欣赏桥之美。
2、教材内容的理解
文章从画家的职业特点出发,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把各种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表现出来,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又通过两座构图不成功的事例说明追寻美的艰难。
《桥之美》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和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其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美的含义。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初中生思维活跃却缺乏理性思考,视野开阔却无心品味生活,对于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却不肯下功夫了解。所以教学时需要调动学生在对比中采取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并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式学习,掌握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1、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把握课文内容,(2)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确定为:
掌握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美。
四、教学方法的选用
(一)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从而启发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1、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2、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3、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的不同。
(二)分组讨论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赏析文句时很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所以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采用小组讨论法,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体味桥之美的同时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具体操作如下:
1、通过比较阅读发现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抓住“美”体味文中语句。
2、由老师给出例句,通过结合语境和替换或删除描写词的效果分析,展示文章的语言美。
3、学生分组讨论,以课后习题二作材料,每组分析两句,各组互有交叉,同学间互相启发。
五、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所以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1、美图导入,直观感受美
2、比较阅读,体会构图美
3、讨论品评,探究语言美
4、引申质疑,开启美之路
5、课堂总结,生活追求美
具体做法如下:
(一)美图导入,直观感受美
1、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直观感受美。
(二)比较阅读,体会构图美
引导学生将《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从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讨论。
(1)作者职业 (2)写作角度(科学和艺术) (3)欣赏角度(结构和构图)
讨论1: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主要内容桥之美)
(4)语言风格 加深说明文准确、周密语言特点的印象,对比出本文语言之美。(语言美)
(三)分组讨论,探究语言美
教师示范,运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语境解读法和替换或删除描写词的效果对比法分析文句
讨论2:学生分组讨论课后习题二里的四句话(赏析四、五两段)
(四)引申质疑,开启美之路
1、引申:通过作者两次构图失败体会追寻美的不易,体悟“美是难的”所蕴含的哲理。
2、给学生时间对所学内容质疑。
(五)课堂总结,生活追求美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了解了桥之美,体会了文章美,学习了语言美,培养了审美,准备去追求美。让我们在这美图、美景、美文中结束这堂课。
(五)课后作业,发掘身边美
我们学校临近卢沟桥,而它类属于长桥,那么请你仔细观察卢沟桥,从桥与环境的联系中发观它的美,或者扩展具化文中的美,完成一篇作文。
六、板书
桥之美
吴冠中
《桥之美》 画家 艺术 构图 语言优美
乌镇石桥 芦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苍茫湖水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中国石拱桥》 建筑学家 科学 结构 语言质朴、准确
七、反思
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希望突破说明文的教学模式,对这种非典型性说明文有一个另类的解读。这篇文章有许多意蕴丰富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给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但这又并非典型的说明文语言,虽然单元说明的教学建议中提及通过对比教学体悟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我更想将其中的美趣传达给学生。所以我设计了这么一堂用美图导入,从比较阅读中发现桥之美是构图美,在讲解讨论中体悟语言美、文章美,了解追求美的艰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追求美的课程。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