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信息发布者:admin

  
教学内容
  
   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
  
资源
【教材开发】
  
古诗配有插图,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看看图画,读读诗,帮助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经验】
  
《冬夜读书示子聿》围绕读书生发出一定的道理,此类诗,学生接触不多。所以教学中只要读读议议,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使学生大体领悟就行了。
  
【课程资料】
  
陆 游 教  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年隐居家乡。他有六子一女。陆游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恨之入骨。为此,他对子女十分重视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
  
知书达理是陆游在子女教育上十分注意的一点。他说:古人做学问是很努力的,往往是年轻时候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他对儿子说:“现在我已老了,可你们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希望你们一定牢记我的劝告。”他还说,读书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不仅要求自己“善言座铭要躬行”,更告诫子孙“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这里所说的力行,就是要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干利禄,不污大节,廉洁自守,处处谨慎,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陆游85岁那年冬天,病到在床上。他预感到留在世上的时间不会很长了。然而,使他引以为憾的是,为他一生所向往的中原收复、国家的统一还未能实现。十二月二十九日,他把几个儿子都叫到自己床前,捧过纸笔,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遂即合上了眼睛。
  
【教学准备】PPT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冬夜读书示子聿》,借助《好书伴我成长》理解字词和古诗大致意思,思考本诗蕴含的道理。
  
2.完成《一课一练》第一、二题。
  
3.阅读《一课一练》P10“智慧林”了解作者陆游。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课前阅读,引出课题
  
1.自主阅读
  
2.预设:从“冬夜”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示”含指示、训示的意思。这里指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课题的意思是: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
  
*读准字音(预习作业1)
  
  
  
1. 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 齐读,能背诵的则背诵。
  
  
*理解意思(预习作业1)
  
预设:“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第一句:
  
A、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
  
B、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C、观看《悬梁刺股》Flash
  
  
  
第二句:
  
预设:
  
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投影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但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
  
第三句:
  
  
纸上:书本知识
  
  
C、学生讲“纸上谈兵”的故事。
  
  
预设:赵括只知道照搬兵书上的条文,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变通运用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不完善的。
  
  
  
第四句:
  
预设: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预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伟大出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C、预设:学游泳,自行车,轮滑,活力板等的例子。
  
这里的躬行就是(根据生回答情况引导)
  
D、指名说,相机补充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
  
  
预设: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课前阅读,揭示课题
  
1.《陆游教子》(PPT)出示
  
2.依次板书“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引导学生对比两个诗题,进而十分自然地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
  
【子聿:读(yù),“津”少了三点水,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读准字音(预习作业1)
  
过渡: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预习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3. 齐读,能背诵的则背诵。
  
*理解意思(预习作业1)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已经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句子意思: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①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
  
B、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C、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播放《悬梁刺股》Flash ,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②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背。
  
B、点拨:圈点:“少壮”“老”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小结:通过选择比较,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③第三句:纸上得来终觉浅,
  
A、指名读、背。
  
B、理解:“纸上”、“浅”
  
(相机板书:书本知识)
  
C、读到这里,老师想到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
  
“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过渡:我们知道纸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的,那怎样才能让我们学的书本知识变得深刻呢?引出第四句。
  
④第四句:绝知此事要躬行
  
A、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
  
B、教师启发:
  
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C、大家有生活中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读得更明白透彻的例子吗?
  
  
D、现在大家知道那个冬夜陆游究竟对子聿说了些什么吗?请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可以先自己考虑,然后和同桌再交流交流。
  
E、对话互动
  
情境一:冬夜,陆游正在书房看书,当他看到子聿像他当年那样,不惧严寒,从小发奋苦读,相信儿子一定能有所成就,于是他就对子聿说:——?孩子,听了为父的教诲,你会怎么回答我呢?
  
情境二:冬夜,陆游正在书房看书,当他看到子聿正在认真地研究书本知识,他怕儿子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以他要提醒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于是他就对子聿说:——?孩子,听了为父的教诲,你会怎么回答我呢?
  
F、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   
  
   的精神,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④  全诗熟读成诵。
  
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第三板块:拓展延伸
  
1.出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这两句陆游的诗,和本诗的观点一致,都强调了什么?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与测试》第三题中1.第四题中的1.
作业
  
设计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把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悟的道理讲给父母听一听。
  
教学内容
  
22.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
  
资源
【教材开发】
  
古诗配有插图,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看看图画,读读诗,帮助学生想象诗人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朱熹生平】
  
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好晦庵。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中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学生经验】
  
1. 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古诗也有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读书名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观书有感》,正确书写“鉴”“徘徊”。
  
2.看看图画,读读全诗,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借助《好书伴我成长》理解诗句大致意思,思考本诗蕴含的道理。
  
3.阅读《一课一练》P82“资料卡”,了解作者朱熹。
  
4.和同伴或家长共同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并试着背诵下来。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品读名句 理解课题
  
  
1.读读这些句子。
  
  
  
  
  
2.简介作者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
  
1.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2.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3.读好问句。
  
  
4.
  
  
  
  
  
预设:
  
蓝天白云全都倒映在池塘里。
  
  
预设:
  
鉴:镜子。
  
天光:天上的光辉;日光。
  
徘徊:来回移动。
  
渠: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指“方塘”。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因为。
  
③预设: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预设:问渠哪得清如许?
  
  
C、“为”
  
为有源头活水来
  
  
D、预设: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F、预设: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G、朗读诗句
  
(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第三板块: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朗读诗歌。
  
  
2.预设: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
  
1.举例说说
  
  
  
  
  
  
  
  
  
3.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第五版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品读名句 引出课题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关于作者“朱熹”你了解什么?
  
3.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2.朗读诗句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4.理解诗句意思
  
①诗句的意思:
  
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
  
②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③理解诗句意思。
  
第一、二句
  
  
A、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那是——活水
  
B、诗人看到这情景,联想到了什么?
  
C、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原因了?
  
“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D、结合插图理解“活水”
  
  
  
E、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F、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G、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
  
第三板块: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 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2.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3.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出示: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与测试》第三题2.第四题2.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三题、第五题。
作业
  
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第四题。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本页答案点评

用户评论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