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当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B.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
C.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成像
D.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A
)A.此时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B.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下移动
C.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不能成像
D.蜡烛靠近凸透镜,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答案:A
解析:
解:由图可知,蜡烛在30cm刻度线处,凸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光屏在80cm刻度线处。
物距u=50cm - 30cm=20cm,像距v=80cm - 50cm=30cm。
因为v>u,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物距u=50cm - 30cm=20cm,像距v=80cm - 50cm=30cm。
因为v>u,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
9. (2024·秦淮区期末)小明用数码相机(焦距不变)先后拍摄了“南京眼”的两张照片,如图甲、乙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同一类透镜
B.拍摄乙照片时,相机应适当远离“南京眼”,镜头向内缩
C.拍摄乙照片时,相机应适当靠近“南京眼”,镜头向外伸
D.甲照片中“南京眼”的像是缩小的,乙照片中“南京眼”的像是放大的
C
)A.照相机的镜头与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同一类透镜
B.拍摄乙照片时,相机应适当远离“南京眼”,镜头向内缩
C.拍摄乙照片时,相机应适当靠近“南京眼”,镜头向外伸
D.甲照片中“南京眼”的像是缩小的,乙照片中“南京眼”的像是放大的
答案:C
解析:
解:
A. 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不属于同一类透镜,A错误。
B. 乙照片中“南京眼”像更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应靠近物体,镜头外伸,B错误。
C. 乙照片像更大,需减小物距(靠近“南京眼”),增大像距(镜头向外伸),C正确。
D. 甲、乙照片中“南京眼”的像均为缩小的实像,D错误。
结论:C
A. 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不属于同一类透镜,A错误。
B. 乙照片中“南京眼”像更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应靠近物体,镜头外伸,B错误。
C. 乙照片像更大,需减小物距(靠近“南京眼”),增大像距(镜头向外伸),C正确。
D. 甲、乙照片中“南京眼”的像均为缩小的实像,D错误。
结论:C
10. 如图所示,请画出光线从三棱镜折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要作法线).


答案:
如答图所示

如答图所示

11. 在图中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答案:
如答图所示

如答图所示

12. (2024·南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前,需要记录凸透镜的
(2)以下实验记录表格中(a)(b)处的内容为:(a)
|实验序号|(a)|(b)|像的性质|
| | | | |
|...|...|...|...|
(3)图中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

(1)实验前,需要记录凸透镜的
焦距
.(2)以下实验记录表格中(a)(b)处的内容为:(a)
物距 $ u/\text{cm} $
;(b)像距 $ v/\text{cm} $
.|实验序号|(a)|(b)|像的性质|
| | | | |
|...|...|...|...|
(3)图中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
放大
的实像.将另一透镜贴近凸透镜左侧放置,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左缓慢移动蜡烛至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又呈现清晰的像,该透镜可以矫正的视力缺陷是近视眼
.
答案:(1)焦距 (2)(a)物距 $ u/\text{cm} $ (b)像距 $ v/\text{cm} $
(3)放大 近视眼
(3)放大 近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