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下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屋顶的霜
B.窗玻璃上的冰花
C.树枝上的雾凇
D.水面上的冰
D
)A.屋顶的霜
B.窗玻璃上的冰花
C.树枝上的雾凇
D.水面上的冰
答案:D
2. 物质 M 通过吸热、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C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答案:C
解析:
解:由图可知,甲物态放热变为乙物态,乙物态吸热变为丙物态,丙物态吸热变为甲物态。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熔化(固态→液态)吸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
所以甲为气态,乙为固态,丙为液态。
答案:C
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熔化(固态→液态)吸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
所以甲为气态,乙为固态,丙为液态。
答案:C
3.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为气体,吸收热量,促使周围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冰晶下降遇热变成小水滴,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关于图中“括号”内物态变化名称、“虚线框”中“吸(放)热”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 a 是“汽化”,甲是“吸热”
B.图中 b 是“液化”,乙是“放热”
C.图中 c 是“升华”,丙是“吸热”
D.图中 d 是“熔化”,丁是“放热”
B
A.图中 a 是“汽化”,甲是“吸热”
B.图中 b 是“液化”,乙是“放热”
C.图中 c 是“升华”,丙是“吸热”
D.图中 d 是“熔化”,丁是“放热”
答案:B
解析:
解:分析各选项:
A.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变为二氧化碳气体,a是升华,不是汽化,A错误。
B. 水蒸气变为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b是液化,乙是放热,B正确。
C. 水蒸气变为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是升华,C错误。
D. 小冰晶变为小水滴,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丁是吸热,D错误。
结论:B
A.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变为二氧化碳气体,a是升华,不是汽化,A错误。
B. 水蒸气变为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b是液化,乙是放热,B正确。
C. 水蒸气变为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是升华,C错误。
D. 小冰晶变为小水滴,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丁是吸热,D错误。
结论:B
4. 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同学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用酒精灯直接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热水,再用热水利用“水浴法”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 (碘的熔点是 113.5℃,碘的沸点是 184.4℃,水的沸点是 100℃)
(1)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观察的要点是在给碘锤加热的过程中观察碘锤内______是否有液态物质出现______. 你认为为了使固态碘直接变成气态碘,应该选择两套装置中的______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干冰升华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水蒸气液化______形成的.
(1)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观察的要点是在给碘锤加热的过程中观察碘锤内______是否有液态物质出现______. 你认为为了使固态碘直接变成气态碘,应该选择两套装置中的______
乙
______(选填“甲”或“乙”).(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干冰升华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水蒸气液化______形成的.
答案:(1)是否有液态物质出现 甲 (2)干冰升华 水蒸气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