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江苏专版 第67页解析答案
货币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缩影,货币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各国青铜货币。
|货币|简介|
|刀币|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
|蚁鼻钱|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燕等国。|
|圜钱|有人认为由纺轮演变而来。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二是圆形方孔。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
(1)根据材料一表格,概括中国战国时期货币的时代特点,并分析战国时期大量货币出现的根源。
材料二 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大事年表。
|年份|铸币重量|相关规则|
|公元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更铸三铢钱,并铸皮币与白金币|钱文“三铢”,重如其文,并颁盗铸金者死罪(禁私人铸造)|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废三铢钱,铸五铢钱|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地方政府铸造)|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铸赤仄钱,一枚当5个普通五铢钱|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3.26克,实测3.10克|钱文“五铢”,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
材料三 西汉初年,在国困民穷、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刘邦允许民间自行铸造钱币,以解决流通中缺钱的难题。各地的诸侯王、商人通过铸钱,聚敛了大量的钱财,例如吴王刘濞就铸造钱币,筹集发动叛乱的经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变化情况。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原因。
材料四

汉佉二体钱,又称和田马钱,因主要发现在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的古城遗址中且背面大多打印有马形图案而得名,是古于阗国制造的一种地方货币,用源于古希腊的打压法制造,圆形无孔,有大钱和小钱两种。钱币一面有当地的佉卢文以及马或骆驼立像,另一面有打制符号和汉文“六铢钱”或“重廿四铢铜钱”。
——摘编自夏鼐《“和阗马钱”考》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佉二体钱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材料五 三国、两晋及以后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货币经济相对衰退的时期……但此点实以北方中原地带为对象而论,若以长江流域而言,则不能不承认其交换经济及钱币使用的发达。
——摘编自何兹全《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
材料六 北朝时,货币流通中有诸多问题,例如,货币的流通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并且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共存、新发行的钱币与古钱混用。南朝市场上可以供应的剩余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均可以用钱购买。农产品方面,粮食贸易最为常见,大宗交易十分频繁。
——摘编自朱安祥《魏晋南北朝货币研究》
(4)依据材料五,概括何兹全先生的观点。依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观点。
(5)结合以上材料和相关史实,谈谈你对“钱币的发展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这一观点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货币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特点:货币都由青铜铸造;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货币;货币形制多样;同类货币使用超出一国(诸侯国)范围;货币形状来源于生活中的用具。根源:生产力的提高(或铁器牛耕的广泛运用;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2)变化:从币值多样到币值统一(五铢钱);从私人铸币到政府铸币,并禁止私人铸币(或铸币权逐渐从地方收归中央)。原因: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打击诸侯王、商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兼具东方货币、希腊货币特征。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古于阗国的商业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观点:对于北方中原地带来说,三国、两晋及以后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货币经济相对衰退的时期;对于长江流域来说,魏晋时期交换经济发达、钱币使用非常频繁。说明:北朝货币的流通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并且存在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存、新发行的钱币与古钱混合使用的现象,这说明三国、两晋及以后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货币经济相对衰退的时期。南朝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均可以用钱购买。粮食贸易最为常见,大宗交易十分频繁。这说明对于长江流域来说,交换经济发达、钱币使用非常频繁。
(5)理解:钱币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科技的进步等。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