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江苏专版 第27页解析答案
11.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材料反映的是淝水之战的(
D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12. 如图所示历史人物的成就是(
A
)
A.创制先进历法《大明历》
B.写下我国第一部农书
C.完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D.成功研制“麻沸散”

答案:A
13. 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
C
)
A.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融入崇文尚德的内涵
C.凝练民族地域特性
D.保持强劲发展的态势
答案:C
14. (2024·南通海门区期末)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穿窄小胡服,具有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同一题材的雕像,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维摩诘像》较为相似。这说明当时(
D
)
A.佛教改变了中原的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C.佛像画是当时绘画唯一题材
D.民族交融影响了艺术的创作
答案:D
15.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的田园诗的特点是(
A
)
A.朴实恬淡
B.刚健雄劲
C.慷慨豪迈
D.细腻婉转
答案:A
16.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 蒿里行(节选)曹 操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大意:“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弟弟袁术在淮南称帝,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暴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就极度哀伤。 |
| 入朝曲谢 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 大意:江南有一块富饶美丽的地方,它曾经被很多帝王作为主要都城。弯弯的河道中有绿水通过,高峻的山峰中有红楼隐现。气势轩昂的屋脊夹着皇帝专用的道路,杨柳的柳荫盖住流经宫苑的河道。舒缓的笳声,轻而密的鼓声送着我坐的华丽车辆。我立身朝堂,进献的忠言被采纳,功名利禄都可以得到。 |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首诗歌,分析东汉后期以来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状况有何不同。(4分)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两个方面回答),并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治原因。(6分)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摘编自蒋海《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及意义。(4分)
(4)国家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因素。(4分)
答案:(1)北方战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2 分)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安定。(2 分)(2)状况:江南地区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商业兴盛等。(4 分,任答两方面即可)原因: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战乱少,政局相对稳定。(2 分,任答一点即可)(3)特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2 分)意义: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2 分)(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4 分,任答两点即可)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