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江苏专版 第29页解析答案
17. (17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迁都洛阳前后北魏部分社会情况表。
| 领域 | 迁都前的北魏 | 迁都后的北魏 |
| 经济 | 鲜卑族人“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 实行中原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鲜卑族人逐渐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 |
| 政治 | 武帝元年至孝文帝十八年,共有将相176人,其中鲜卑族129人、汉族47人。 | 孝文帝十九年至孝明帝时期,新增将相68人,其中鲜卑族32人、汉族36人。 |
| 文化习俗 | 鲜卑族人说鲜卑语、穿鲜卑服,禁止与汉族通婚。 | 鲜卑族人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
——摘编自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关于北魏孝文帝改制的思考》等
(1)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比较汉族将相在北魏迁都后的新变化。(4分)
(2)阅读材料并提炼一个历史观点,并结合材料对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3分)
答案:(1)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 分)新变化:汉族将相比例增大。(2 分)(2)观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3 分)论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在经济上学习中原地区,按人口分配土地,使鲜卑族人逐渐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2 分)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他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答出其中三个汉化措施,6 分)结论:这些措施共同推进了北魏鲜卑族的汉化步伐和社会的发展进步。(2 分)
18. (20分)《齐民要术》对我国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某同学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查阅资料并获得了以下的信息。
| 信息1 | 先秦的《神农》等农书早已散佚,仅存书目。 |
| 信息2 | 战国时期的杂书《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涉及农业生产,是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资料。 |
| 信息3 | 秦汉农书《氾胜之书》是我国早期的完整农书,但原书已失传。 |
| 信息4 | 北朝的《齐民要术》保存至今,援引《氾胜之书》等资料,总结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
(1)运用材料一中的信息说明“《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一观点。(8分)
材料二 《齐民要术》记载的部分作物。
| 名称 | 记述内容 | 出处 |
| 胡麻 | 《汉书》,张骞外国得胡麻。 | 胡麻第十三 |
| 胡荽 | 《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 | 种蒜第十九 |
| 安石榴 | (西晋文学家)陆机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 | 安石榴第四十一 |
| 葡萄 | 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 | 种桃柰第三十四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二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6分)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水旱、蝗螟、地震、霜雹、疫疠诸灾总共315次。北魏末年,灾害迭起,据不完全统计,476—533年,自然灾害就达158次。灾害、疾疫交加于战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农艺失传、田地荒芜,恢复农业生产的任务艰巨,对农业生产的总结就更加迫切。担任太守的贾思勰关切民生,亲自参与耕作,还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引用其中200多种,但不盲从经典,亲自实践验证,非常注重记录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和备灾之物的种植技术。
——摘编自王玲《〈齐民要术〉的成书背景再论》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分析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1)先秦的《神农》等农书早已散佚;《吕氏春秋》不是专门农书;《氾胜之书》未完整保存;《齐民要术》总结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且保存至今,可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8 分)(2)事件:张骞通西域。(2 分)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4 分)(3)社会:南北朝时期因受灾害、疾疫和战乱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需要恢复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进行总结。(2 分)个人:贾思勰本人十分努力,他搜集前人文献,亲自实践验证,注重记录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和备灾之物的种植技术。(4 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