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物质只含碳元素的是 (
A.石灰石
B.金刚石
C.碳酸
D.石蜡
B
)A.石灰石
B.金刚石
C.碳酸
D.石蜡
答案:B
2. 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作润滑剂
B.金刚石无色透明,可用于裁玻璃
C.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D.盐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水垢
C
)A.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作润滑剂
B.金刚石无色透明,可用于裁玻璃
C.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D.盐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水垢
答案:C
3.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实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
A.大理石粉
B.面粉
C.煤粉
D.镁粉
A
)A.大理石粉
B.面粉
C.煤粉
D.镁粉
答案:A
解析:
粉尘爆炸需要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并遇到明火。
A. 大理石粉不可燃,无法发生爆炸;
B. 面粉是可燃性粉尘;
C. 煤粉是可燃性粉尘;
D. 镁粉是可燃性粉尘。
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A。
答案:A
A. 大理石粉不可燃,无法发生爆炸;
B. 面粉是可燃性粉尘;
C. 煤粉是可燃性粉尘;
D. 镁粉是可燃性粉尘。
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A。
答案:A
4.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
C.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检查
B
)A.燃烧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
C.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
D.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检查
答案:B
5. 生活中燃料的变迁经历了“木柴→煤炭→煤气→天然气”等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科学态度:上述燃料均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任意使用
C.化学观念:上述燃料均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后均能生成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
D.科学思维:上述燃料燃烧时均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A
)A.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科学态度:上述燃料均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以任意使用
C.化学观念:上述燃料均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后均能生成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
D.科学思维:上述燃料燃烧时均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答案:A
6. 下列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_2$中少量的CO
B.用$MnO_2$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CO_2$和$O_2$
D.用检验燃烧产物的方法来区分CO和$H_2$
A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_2$中少量的CO
B.用$MnO_2$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CO_2$和$O_2$
D.用检验燃烧产物的方法来区分CO和$H_2$
答案:A
7. 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CO_2$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为应对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提供了一条很有前景的策略。下列关于$CO_2$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在充有$CO_2$的包装中保存
B.将$CO_2$合成淀粉可以减少$CO_2$对空气的污染
C.空气中$CO_2$的质量分数为0.03%
D.二氧化碳是由1个碳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的
A
)A.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在充有$CO_2$的包装中保存
B.将$CO_2$合成淀粉可以减少$CO_2$对空气的污染
C.空气中$CO_2$的质量分数为0.03%
D.二氧化碳是由1个碳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A
8. 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利用可调节温度的电炉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氯化钠不是可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温度为60℃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260℃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500℃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D
)A.当温度为60℃时,只有①处白磷燃烧
B.为控制变量,①②③④处所取白磷、红磷、氯化钠的质量应相等
C.当温度为260℃时,②处红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D.当温度升至500℃时,④处氯化钠可能燃烧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