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
材料二:吴均在南朝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以“吴均体”为后人所熟知。吴均诗中“清拔有古气”者,多在五言,而尤在五言拟古诗。无论写征战之激烈,北地之苦寒,报国之志气,皆骨力道劲。“吴均体”无论是赠答送别好友,与好友重逢,还是思念友人,都亲切真挚,俊丽清爽,一洗南朝绮艳之诗歌风调,又有古诗的温丽悲远。“吴均体”诗能在当时讲求声律之风大炽的情况下注重炼字,是诗歌新变和新创的表现。
(1) 新素养 思维能力 吴均好学有俊才,人称“古之狂者”。下面是有关“狂”字的解释,请你结合材料一、二,为吴均之“狂”选择一个恰当义项,并说说其具体表现。
① 精神失常;疯狂。 ② 狂妄。 ③ 纵情地、无拘束地(多指欢乐)。______
(2) 新素养 文化自信 根据材料二,试判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吴均体”,并说明理由。
A.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B. 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
C.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D. 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______
材料一: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
材料二:吴均在南朝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以“吴均体”为后人所熟知。吴均诗中“清拔有古气”者,多在五言,而尤在五言拟古诗。无论写征战之激烈,北地之苦寒,报国之志气,皆骨力道劲。“吴均体”无论是赠答送别好友,与好友重逢,还是思念友人,都亲切真挚,俊丽清爽,一洗南朝绮艳之诗歌风调,又有古诗的温丽悲远。“吴均体”诗能在当时讲求声律之风大炽的情况下注重炼字,是诗歌新变和新创的表现。
(1) 新素养 思维能力 吴均好学有俊才,人称“古之狂者”。下面是有关“狂”字的解释,请你结合材料一、二,为吴均之“狂”选择一个恰当义项,并说说其具体表现。
① 精神失常;疯狂。 ② 狂妄。 ③ 纵情地、无拘束地(多指欢乐)。______
③
(2) 新素养 文化自信 根据材料二,试判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吴均体”,并说明理由。
A.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B. 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
C.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D. 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______
C
答案:14. (1)第③项。吴均作为史学家,撰写《齐春秋》时不顾忌讳,如实记录历史事件;作为文学家,他写的诗与众不同,自成一体,被称为“吴均体”。 (2)C。理由:A、B、D 三项都是五言诗,都讲究炼字,如“出”“衔”“断”“落”等,表达的感情均亲切真挚,符合“吴均体”的特征。而C 项是七言诗,讲究押韵,如“缨”“筝”,雕琢繁复、典雅富丽,缺少“清拔”之气,不属于“吴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