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A.谢谢您对令尊的牵挂,我回家一定转告您对他的问候。
B.你寄过来的书稿,我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很希望有机会能向你讨教。
C.李校长,真抱歉,路上堵车了,让您恭候了这么久!
D.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
)A.谢谢您对令尊的牵挂,我回家一定转告您对他的问候。
B.你寄过来的书稿,我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很希望有机会能向你讨教。
C.李校长,真抱歉,路上堵车了,让您恭候了这么久!
D.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答案:B 【解析】 A项,“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此处用来指自己的父亲不恰当,可改为“家父”。C项,“恭候”是敬辞,是自己恭敬地等候别人,不能用于让对方等候,使用对象错误,可改为“等候”。D项,“心领”用于辞谢别人的馈赠或酒食招待等,表示心中接受好意,但是不接受实际物品等,不适合用来表示让对方收下礼物。故选B。
9.(2024·山东淄博期中)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完成题目。
(1)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及意义的表述
A. 此书以毋庸置疑的事实,非常有远见的预言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B. 此书的意义之一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C.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规模迁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大规模迁移”是指红军长征。
D. 此书的意义之一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主观的评价。
(2)下面两个片段都描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请从描写角度和素材来源两个角度简析它们的不同。
【甲】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红星照耀中国》
【乙】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呀!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
——王树增《长征》
(3)新趋势整本书阅读 “书,这是一种重要的、永放光辉的明灯。”读名著的过程中,是不是曾有某个人物形象照亮了你的成长之路?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原著内容写一段话,在读书交流会上分享你的感悟。
(1)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及意义的表述
不
正
确
的一项是(D
)A. 此书以毋庸置疑的事实,非常有远见的预言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B. 此书的意义之一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C.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大规模迁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大规模迁移”是指红军长征。
D. 此书的意义之一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主观的评价。
(2)下面两个片段都描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请从描写角度和素材来源两个角度简析它们的不同。
【甲】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红星照耀中国》
【乙】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呀!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
——王树增《长征》
描写角度:甲片段通过动作描写,如敌人“倒”煤油,红军“匍匐向前爬”,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描绘了红军抢夺泸定桥的激战画面,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勇猛;乙片段侧重于人物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战斗的激烈,刻画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极具感染力。素材来源角度:甲片段中斯诺的素材主要来自对红军战士和其他相关人员的采访,因此所写内容比较客观、真实;乙片段是王树增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综合整理材料写成的,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创作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使得作品更具文学性。
(3)新趋势整本书阅读 “书,这是一种重要的、永放光辉的明灯。”读名著的过程中,是不是曾有某个人物形象照亮了你的成长之路?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原著内容写一段话,在读书交流会上分享你的感悟。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周恩来从学生时期就奔赴在拯救中国的前列,在法国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又领导工人革命运动、八一起义。他充满革命斗争的热情,对中国革命满怀希望,给我以青春当奋斗的启示。 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袖不畏险阻、勇于牺牲、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的精神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之前,我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就退缩,是他的精神鼓舞了我,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不会再轻易退缩,而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答案:(1) D (2) 描写角度:甲片段通过动作描写,如敌人“倒”煤油,红军“匍匐向前爬”,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描绘了红军抢夺泸定桥的激战画面,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勇猛;乙片段侧重于人物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战斗的激烈,刻画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极具感染力。素材来源角度:甲片段中斯诺的素材主要来自对红军战士和其他相关人员的采访,因此所写内容比较客观、真实;乙片段是王树增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综合整理材料写成的,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创作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使得作品更具文学性。 (3)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周恩来。周恩来从学生时期就奔赴在拯救中国的前列,在法国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又领导工人革命运动、八一起义。他充满革命斗争的热情,对中国革命满怀希望,给我以青春当奋斗的启示。 示例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袖不畏险阻、勇于牺牲、吃苦耐劳、意志坚定的精神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之前,我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就退缩,是他的精神鼓舞了我,让我在面对困难时不会再轻易退缩,而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解析】 (1) “主观的评价”有误,《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它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