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江苏专版 第116页解析答案
1. (2025·盐城建湖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点血管位置的移动,寄托着藤野先生对学生殷切的期盼;一些略带蓝色荧光的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坚守与乐观;几丛书带草,潜藏着设计者的匠心;一支馨香的花枝,增添家人对远行人的思念。人凡物微,事小景常,只要我们用心去看,去感受,去聆听,往往能获得不一样的感悟。
请以《物虽小,情无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选材恰当,重点突出;② 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 不少于 600 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思路点拨] 题目《物虽小,情无价》明确指出了文章的核心,即微小的物品背后往往蕴含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深厚情感。立意上,应突出“小物大情”的主题,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情感的珍贵与无价。构思上,可以采用回忆的方式,通过描述物品的由来、与物品相关的故事以及物品所承载的情感,逐步展开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应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物品背后的情感力量。同时,可以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解析】:
题目《物虽小,情无价》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属于语文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写作专题。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微小事物所蕴含情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学生需要选择一件微小的物品,通过描述其由来、与物品相关的故事以及物品所承载的情感,来展现“小物大情”的主题。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细节描写,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
物虽小,情无价
在我家的书架上,摆放着一只小小的陶瓷杯。它并不起眼,颜色也不鲜艳,只是淡淡的蓝色,上面绘着几朵简单的白色小花。然而,这只小杯子对我来说,却承载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深厚情感。
记得那是我小学时的一个暑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旅游。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个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他正在制作陶瓷。我被他娴熟的手艺吸引,决定亲手制作一个陶瓷杯作为纪念。老艺人耐心地指导我,从揉泥、拉坯到上釉、烧制,每一个步骤都让我亲力亲为。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只小杯子。虽然它并不完美,但却是我用心制作的成果。
回到家后,我把这只小杯子放在了书架上,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那个暑假,想起那位慈祥的老艺人,想起家人陪伴在我身边的温馨时光。这只小杯子,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我情感的寄托。
有一次,我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心情低落。回到家后,我无意间看到了这只小杯子。我轻轻地拿起它,仿佛感受到了它传递给我的力量。我想起了制作它时的坚持和努力,想起了家人对我的鼓励和支持。那一刻,我明白了,这只小杯子虽然微小,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却是无价的。
如今,这只小杯子已经陪伴我走过了数个春秋。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都会拿起它,感受它带给我的力量和勇气。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情感价值。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好和力量。
物虽小,情无价。这只小小的陶瓷杯,将永远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宝物。
2. (2025·泰州海陵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声音,是城市的灵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韵味。在泰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里,无论是老街巷尾的评弹轻吟,还是古运河边的渔舟唱晚,抑或是茶馆里的悠闲对弈,市集中的热闹喧嚣……总有一种能触动我们的心弦。
请以《听,那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捕捉属于你的泰州声音,讲述声音背后的故事。
要求: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 不少于 600 字,不泄露个人信息;③ 书写工整规范。
[思路点拨] 这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的题目,要求捕捉并描述泰州这座城市中独特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背后的故事。题目中的“听”是动作指令,强调对声音的感知和体验;“那声音”则是文章的核心内容,需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泰州特有的声音元素,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或情感价值。
答案:【解析】:
这是一个作文题目,属于语文科目的写作专题。题目要求以《听,那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来捕捉和描述泰州这座城市中独特的声音,并讲述这些声音背后的故事。题目强调了对声音的感知和体验,要求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泰州特有的声音元素,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或情感价值。在写作时,学生需要先确定要描述的声音,然后围绕这个声音展开叙述,讲述与这个声音相关的故事,以及这个声音所承载的文化或情感意义。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细节描写、情感渲染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同时,也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确保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答案】:
听,那声音​
泰州老街的青石板路,总在清晨泛着湿润的光。每次陪外婆来这儿,我总能先于眼睛,听见那缕绕在飞檐间的声音 —— 评弹艺人指尖流出的琵琶声,混着软糯的吴语唱词,像江南的雨,轻轻落在心上。​
那是家开在巷口的老茶馆,木门上挂着褪色的蓝布帘,帘后总坐着位穿蓝布衫的老爷爷。他的琵琶擦得锃亮,指尖一挑,“叮” 的一声,就能让喧闹的茶馆静下来。外婆爱坐靠窗的位置,点一壶龙井,我捧着桂花糖粥,听老爷爷唱《珍珠塔》。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唱到痴情处婉转,唱到豪情时铿锵,琵琶弦跟着剧情起伏,有时轻得像流水,有时急得像马蹄。​
有次我问外婆,为什么总来听这老调子。外婆望着台上的艺人,眼角弯成月牙:“我小时候,你太外公常带我来。那时候没电视,听评弹就是最热闹的事。” 她说起太外公曾跟着艺人学唱词,回家后对着她比划,逗得她笑个不停。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外婆银白的发上,也落在老爷爷拨动的琴弦上,那一刻,评弹声好像成了串起时光的线,把过去和现在连在了一起。​
后来我离开泰州上学,每次打电话,外婆总说:“今天又去听评弹了,还是那老调子。” 我仿佛能透过电话,听见琵琶声从老街传来,带着桂花的香,带着青石板的凉,带着外婆的牵挂。那声音不只是泰州的韵味,更是藏在岁月里的温情,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人想起家的声音。​
如今再想起泰州,最先浮现的不是古运河的水,也不是老街的糖人,而是那缕评弹声。听,那声音又响了,轻轻的,暖暖的,在心底绕了一圈又一圈,把故乡的记忆,都裹进了这软糯的调子⾥。
3. (2025·南京鼓楼区期中)2024 年 12 月 4 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庆祝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校园广播站发起了征文活动并提供了三个主题:① 中国年我的年;② 中国年非遗年;③ 中国年世界年。你可以从中任选一个主题投稿,或叙述春节带给你的难忘回忆,或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 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得抄袭;② 不少于 500 字;③ 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校园广播站发起了征文活动并提供了三个主题,你可以从中任选一个主题投稿。如果选择“中国年我的年”为主题,可以写春节带给你的难忘回忆:春节时,家人团聚,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放鞭炮、拜年等,这些难忘的回忆,让你感受到春节的快乐。如果选择“中国年世界年”为主题,可以写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春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需要从校园广播站提供的三个主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投稿。这里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写作技巧,包括选题、构思、组织内容等。针对“中国年我的年”这一主题,可以回忆并描述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包饺子、看春晚、放鞭炮、拜年等传统活动,通过具体细节展现春节的喜庆氛围和家庭的温馨。若选择“中国年非遗年”,可以探讨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而“中国年世界年”则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符号,如何成为连接中华儿女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纽带,甚至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在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答案】
年糕里的中国年
 得知春节申遗成功时,我正帮奶奶揉着糯米面团——蒸笼里飘出的米香,混着灶火的暖,这就是我的中国年,藏在一块块白胖的年糕里。
每年腊月廿八,奶奶总要提前泡好糯米。清晨的阳光刚照进厨房,她就把泡得发胀的糯米倒进石臼,握着木槌一下下捶打。“要捶得匀,年糕才筋道。” 奶奶的袖子挽到胳膊肘,额角渗着汗,木槌撞击石臼的 “咚咚” 声,像春节的序曲,在小院里响个不停。我也抢着要试,可木槌沉得根本拎不动,奶奶笑着扶着我的手,一起往下压,糯米渐渐变成黏黏的米团,沾得满手都是甜香。
揉面团是最有趣的环节。奶奶把热乎的米团放在竹匾上,撒上一层白糖,我洗净手,揪起一小块,捏成小兔子的模样。可面团太黏,刚捏好耳朵就塌了,奶奶也不恼,手把手教我搓圆、压平,再用红豆给年糕点上 “眼睛”。她一边揉,一边说:“以前你爷爷在时,总爱把年糕捏成元宝样,说吃了能招财。” 说着,她捏出个小小的元宝年糕,放在我面前,眼里满是笑意。
等年糕上锅蒸时,整个屋子都飘着米香。我趴在灶边,看着蒸笼冒起白汽,奶奶则在一旁剪窗花,红色的纸在她手里转着,很快就变成了胖娃娃、小福字。“蒸好了!” 随着奶奶的喊声,蒸笼掀开,白胖胖的年糕冒着热气,咬一口,软糯香甜,暖意在嘴里化开。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捧着年糕,说着家常,窗外的鞭炮声偶尔响起,这就是我最难忘的春节。
别人的年或许有烟花、有春晚,我的年却藏在奶奶捶打的年糕里,藏在木槌的 “咚咚” 声里,藏在祖孙俩黏糊糊的手心里。这年糕里的甜,是团圆的味,是传承的味,是属于我的、最踏实的中国年。今年我也要学着奶奶的样子,捶糯米、捏年糕,把这份暖,继续装进下一个春节里。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