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相顾/无相识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
D.最爱/湖东行/不足
D
)A.相顾/无相识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
D.最爱/湖东行/不足
答案:D 解析:正确停顿为“最爱/湖东/行不足”。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A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A 解析:化用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典故。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但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这样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B.《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有“诗圣”之称,精通书画。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渡远荆门外”中“荆门”即荆门山,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B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但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这样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B.《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有“诗圣”之称,精通书画。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渡远荆门外”中“荆门”即荆门山,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答案:B 解析:王维有“诗佛”之称,杜甫是“诗圣”。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王绩在《野望》中表达因知音难觅而孤独抑郁的诗句:
(2) 《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3)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 《渡荆门送别》中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的壮阔景象的诗句:
(5)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诗句:
(1) 王绩在《野望》中表达因知音难觅而孤独抑郁的诗句: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 《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 《渡荆门送别》中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的壮阔景象的诗句: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5)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诗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1)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5. 诗歌颔联、颈联大胆使用叠词描写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
6. 两位同学围绕本诗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可见李白对崔颢之诗的推崇。
乙同学: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神异渺茫、明丽如画、朦胧凄迷的景色前后三变。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请你从乙同学的讨论“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中任选一点分析本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白云
的飘飘荡荡,用“历历”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芳草
。6. 两位同学围绕本诗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可见李白对崔颢之诗的推崇。
乙同学: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神异渺茫、明丽如画、朦胧凄迷的景色前后三变。
(教材课后习题变式)请你从乙同学的讨论“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中任选一点分析本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示例一:远近结合。首联描绘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示例二:虚实结合。既有“昔人已乘黄鹤去”的神话传说,又有“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实景描写。本诗写景神异渺茫、明丽如画。
答案:5. 白云 草木茂盛 6. 示例一:远近结合。首联描绘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示例二:虚实结合。既有“昔人已乘黄鹤去”的神话传说,又有“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实景描写。本诗写景神异渺茫、明丽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