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分)康有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原因分析: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人物:徐中约
原因分析: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初)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都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某学者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1)提取材料一两段文字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原因分析: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人物:徐中约
原因分析: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初)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都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某学者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1)提取材料一两段文字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答案:(1)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康有为考中光绪二十一年进士。(4分)(2)① 康广仁: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太广(或规模太大,包揽太多);缺乏群众基础(或参与人员少;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皇帝无实权(或维新派力量弱小)。(答出其中两点,4分)② 徐中约:康有为等人缺乏政治实践经验。(2分)(3)矛盾之处:康有为个人回忆反映当时都察院拒收联名上书,而学者通过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根本没送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4分)分析示例一:康有为个人回忆更可靠。(2分)理由:回忆录是记述者本人作为亲历者,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均有较高史料价值。(2分)分析示例二:学者档案研究更可靠。(2分)理由: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具有记述者立场的回忆录相比,更为可靠。(2分)(4)时代背景的变化;研究者的立场;掌握史料的类型、来源不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的角度等。(答出其中两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