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年级(1)班四位同学分别给连云港市图书馆打电话预约借阅《朝花夕拾》,在电话中,工作人员告知他们图书馆正在闭馆整理。下列四位同学的回复,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那好吧,对外开放后,我再致电垂询,谢谢叔叔。
B.给您添麻烦了,以后我会在百忙之中再抽时间联系您。
C.好的,等整理结束后我再电话预约,谢谢叔叔。
D.谢谢您,打扰了。等整理结束后,我再来光临。
C
)A.那好吧,对外开放后,我再致电垂询,谢谢叔叔。
B.给您添麻烦了,以后我会在百忙之中再抽时间联系您。
C.好的,等整理结束后我再电话预约,谢谢叔叔。
D.谢谢您,打扰了。等整理结束后,我再来光临。
答案:C【解析】A项,“垂询”是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不能自用。B项,“在百忙之中再抽时间”一般是用于表达别人繁忙时仍愿抽出时间的敬辞,不能自用。D项,“光临”是称宾客到来的敬辞,不能自用。
6. (2024·江苏连云港期末选编)理解性默写。
明代诗人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徜徉于诗书之中,我们可以领略王湾笔下“潮平两岸阔,(1)
明代诗人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徜徉于诗书之中,我们可以领略王湾笔下“潮平两岸阔,(1)
风正一帆悬
”的壮阔图景;体验李益笔下“(2)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的边地之景;感受刘禹锡笔下“晴空一鹤排云上,(3)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积极乐观;体会李商隐笔下“何当共剪西窗烛,(4)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深深思念。读《〈论语〉十二章》中的“(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6)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懂得了要志存高远;读《潼关》中的“河流大野犹嫌束,(7)山入潼关不解平
”,我们体会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的少年意气;读《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8)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们感受到诗人物是人非的慨叹哀伤;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9)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我们感受到诗人借月抒怀的关切忧思。答案:(1)风正一帆悬 (2)回乐烽前沙似雪 (3)便引诗情到碧霄 (4)却话巴山夜雨时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6)非宁静无以致远 (7)山入潼关不解平 (8)落花时节又逢君 (9)我寄愁心与明月
7. 你所在的班级正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宣传框】右边是徐明同学为本次活动画的一幅关于“读书”的宣传漫画,请你根据画面内容说说多读书有哪些好处。
(2)【资料栏】下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请找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则材料,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西汉的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家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便在墙上穿一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学习。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3)【仿写台】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例句:读书犹如览胜,山岭之雄伟,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仿写:

(1)【宣传框】右边是徐明同学为本次活动画的一幅关于“读书”的宣传漫画,请你根据画面内容说说多读书有哪些好处。
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等
(2)【资料栏】下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请找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则材料,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西汉的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家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便在墙上穿一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学习。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一。这则材料讲的是匡衡刻苦学习的故事,强调学习态度,与演讲的主题不符。
(3)【仿写台】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例句:读书犹如览胜,山岭之雄伟,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仿写:
读书犹如探宝,高山之灵芝,深海之珍珠,地下之金石,尽归囊中。
答案:(1)示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等。(2)材料一。这则材料讲的是匡衡刻苦学习的故事,强调学习态度,与演讲的主题不符。(3)示例:读书犹如探宝,高山之灵芝,深海之珍珠,地下之金石,尽归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