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油在空气中燃烧,发光放热
B.蜡烛充分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加热碳酸氢铵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
D.氯化氢和氨气接触会产生白烟
C
)。A.煤油在空气中燃烧,发光放热
B.蜡烛充分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加热碳酸氢铵生成的气体无色无味
D.氯化氢和氨气接触会产生白烟
答案:【解析】:
A选项:煤油是一种烃类混合物,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光放热,这是燃烧反应的基本特征,所以A选项描述正确。
B选项: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烃类,充分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B选项描述正确。
C选项: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会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其中,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生成的气体并非无色无味,C选项描述错误。
D选项:氯化氢和氨气接触会反应生成氯化铵,氯化铵是固体小颗粒,因此会产生白烟,D选项描述正确。
【答案】:C
A选项:煤油是一种烃类混合物,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光放热,这是燃烧反应的基本特征,所以A选项描述正确。
B选项: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烃类,充分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B选项描述正确。
C选项: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会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其中,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生成的气体并非无色无味,C选项描述错误。
D选项:氯化氢和氨气接触会反应生成氯化铵,氯化铵是固体小颗粒,因此会产生白烟,D选项描述正确。
【答案】:C
2. 五六千年前,半坡原始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切割木材
B.烧制陶器
C.磨制石器
D.用麻线织布
B
)。A.切割木材
B.烧制陶器
C.磨制石器
D.用麻线织布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化学变化的定义,关键在于识别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选项,切割木材,此过程仅改变木材的形状和大小,不产生新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错误。
B选项,烧制陶器,此过程中陶土经过高温处理,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陶器,故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正确。
C选项,磨制石器,此过程仅改变石器的形状和表面光洁度,不产生新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错误。
D选项,用麻线织布,此过程仅将麻线编织成布,不产生新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错误。
【答案】:B
本题考察的是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化学变化的定义,关键在于识别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选项,切割木材,此过程仅改变木材的形状和大小,不产生新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错误。
B选项,烧制陶器,此过程中陶土经过高温处理,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陶器,故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正确。
C选项,磨制石器,此过程仅改变石器的形状和表面光洁度,不产生新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错误。
D选项,用麻线织布,此过程仅将麻线编织成布,不产生新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错误。
【答案】:B
3. 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能导电
B.都是黑色固体
C.硬度都很小
D.都由碳元素组成
D
)。A.都能导电
B.都是黑色固体
C.硬度都很小
D.都由碳元素组成
答案:解:
A. 石墨能导电,金刚石不能导电,A错误;
B. 石墨是黑色固体,金刚石是无色透明固体,B错误;
C. 金刚石硬度极大,石墨硬度很小,C错误;
D.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D正确。
答案:D
A. 石墨能导电,金刚石不能导电,A错误;
B. 石墨是黑色固体,金刚石是无色透明固体,B错误;
C. 金刚石硬度极大,石墨硬度很小,C错误;
D.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D正确。
答案:D
4. 生石灰是一种白色固体。在生活中,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常在食品包装袋中放一小袋生石灰作干燥剂。但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后会变质,不能继续使用。上述对生石灰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生石灰的(
A.用途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制法
D
)。A.用途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制法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生石灰性质、用途以及制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A. 用途:题目中明确提到“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常在食品包装袋中放一小袋生石灰作干燥剂”,这说明了生石灰的用途,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物理性质:题目中描述“生石灰是一种白色固体”,这描述了生石灰的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化学性质:题目中提到“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后会变质,不能继续使用”,这描述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制法: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生石灰的制法,即如何生产或获取生石灰,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D
本题主要考察对生石灰性质、用途以及制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A. 用途:题目中明确提到“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常在食品包装袋中放一小袋生石灰作干燥剂”,这说明了生石灰的用途,所以A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物理性质:题目中描述“生石灰是一种白色固体”,这描述了生石灰的颜色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化学性质:题目中提到“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后会变质,不能继续使用”,这描述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所以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制法: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生石灰的制法,即如何生产或获取生石灰,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 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②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③铁锅易生锈
④爆炸 ⑤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 ⑥放出气体 ⑦金刚石硬度大
①
(用序号表示,后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⑦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③⑤
,无法确定的是④⑥
。①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②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③铁锅易生锈
④爆炸 ⑤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 ⑥放出气体 ⑦金刚石硬度大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区分。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①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只是金刚石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铁锅易生锈,需要通过铁生锈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④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所以爆炸无法确定属于哪种变化。
⑤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⑥放出气体,没有明确是什么物质放出气体,以及放出气体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无法确定属于哪种变化或性质。
⑦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⑦;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③⑤;无法确定的是④⑥。
本题主要考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区分。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①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只是金刚石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铁锅易生锈,需要通过铁生锈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④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所以爆炸无法确定属于哪种变化。
⑤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⑥放出气体,没有明确是什么物质放出气体,以及放出气体的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无法确定属于哪种变化或性质。
⑦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⑦;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③⑤;无法确定的是④⑥。
6. 有发光、放热、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或颜色变化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请各举一正例与反例加以说明。
答案:解:不一定。
发光:正例:蜡烛燃烧;反例:灯泡发光。
放热:正例:镁条燃烧;反例: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生成沉淀:正例: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反例:泥水静置分层。
生成气体:正例:锌与稀硫酸反应;反例:水蒸发。
颜色变化:正例:铁生锈;反例:氧气液化。
发光:正例:蜡烛燃烧;反例:灯泡发光。
放热:正例:镁条燃烧;反例: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生成沉淀:正例: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反例:泥水静置分层。
生成气体:正例:锌与稀硫酸反应;反例:水蒸发。
颜色变化:正例:铁生锈;反例:氧气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