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2025年补充习题江苏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 第42页解析答案
1. 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冶铁炼钢
B.工业制氧
C.海水晒盐
D.沙里淘金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则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改变。
A选项,冶铁炼钢过程中,铁矿石经过还原反应变成铁,再经过炼钢过程去除杂质,生成了新的物质——钢,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B选项,工业制氧主要是通过空气分离的方法,将空气中的氧气分离出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海水晒盐是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蒸发,从而析出盐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选项,沙里淘金是从沙子中筛选出金子,金子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A
2.《天工开物》中记载“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体现了黄金具有良好的(
B
)。
A.磁性
B.延展性
C.导热性
D.导电性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根据题意,“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说明黄金能被压成薄片,这是金属延展性的体现。磁性是指物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导热性是指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导电性是指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而题目中描述的是黄金可以被加工成很薄的片,这与延展性相符。
【答案】:B
3. 臭氧($O_3$)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它属于(
A
)。
A.非金属单质
B.金属单质
C.氧化物
D.混合物
答案:【解析】:臭氧($O_3$)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A选项,非金属单质是仅由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臭氧符合这一特征,所以臭氧属于非金属单质,该选项正确。
B选项,金属单质是由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不是金属元素,所以不属于金属单质,该选项错误。
C选项,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臭氧只由一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该选项错误。
D选项,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臭氧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该选项错误。
【答案】:A
4. 若将下列各组混合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
)。
A.$H_2$、$O_2$
B.$CO$、$CO_2$
C.$H_2$、$CO_2$
D.$N_2$、$O_2$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知识点。我们需要分析每一组气体,判断其是否包含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A选项中$H_2$是可燃性气体,$O_2$是助燃性气体,所以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B选项中$CO$是可燃性气体,但$CO_2$不是助燃性气体,所以不会发生爆炸。C选项中$H_2$是可燃性气体,但$CO_2$不是助燃性气体,所以不会发生爆炸。D选项中$N_2$和$O_2$都不是可燃性气体,所以不会发生爆炸。
【答案】:A
5. 以下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C
)。
A.两个氯原子:$Cl_2$
B.8个硫原子构成的一个硫分子:8S
C.3个亚铁离子:$3Fe^{2+}$
D.+6价硫元素形成的氧化物:$SO_6$
答案:【解析】:
A选项:两个氯原子应表示为2Cl,而不是$Cl_2$,$Cl_2$表示的是一个氯分子由两个氯原子构成,故A选项错误。
B选项:8个硫原子构成的一个硫分子应表示为$S_8$,而不是8S,8S表示的是8个硫原子,故B选项错误。
C选项:3个亚铁离子表示为$3Fe^{2+}$,这是正确的,因为亚铁离子的化合价为+2,且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是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多个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C选项正确。
D选项:+6价硫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应为$SO_3$,而不是$SO_6$,在氧化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6价的硫元素与-2价的氧元素结合应形成$SO_3$,故D选项错误。
【答案】:
C
6. 钼主要用于航天合金材料制作。下图是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是96
C.原子核内中子数为42
D.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2
答案:【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钼,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选项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2,故B选项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2,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4≈9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4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96-42=54,故C选项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2,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2,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7.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拉瓦锡发现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B.张青莲精确测定了铟(In)的相对原子质量
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D.波义耳在实验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化学史的了解。
A选项:拉瓦锡是法国化学家,被广泛认为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确实通过实验发现了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故A选项正确。
B选项:张青莲是中国化学家,他在化学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精确测定了铟(In)的相对原子质量,故B选项正确。
C选项:门捷列夫是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定了元素周期表,为化学元素的研究和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故C选项正确。
D选项:波义耳是英国化学家,他在化学领域有着诸多贡献,但他并没有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18世纪末通过一系列精确的化学实验发现的,故D选项错误。
【答案】:
D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干冰升华的原因是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水中加入冰块后的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C.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先分为原子
D.$Fe^{3+}$和3N中“3”都表示微观粒子的个数
答案:【解析】:
A选项: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因此分子的体积并没有变大,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导致体积膨胀。故A选项错误。
B选项:水中加入冰块,只是水的状态(液态和固态)发生了变化,但都是水分子构成的,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故B选项错误。
C选项: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先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选项的描述是正确的,但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先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由于题目中的选项表述核心意思正确,故C选项正确。
D选项:$Fe^{3+}$中的“3”表示的是铁离子带的正电荷数,而不是微观粒子的个数。3N中的“3”表示的是氮原子的个数。因此,D选项错误。
【答案】:C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