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玻璃棒打碎、米饭变馊
B.汽油挥发、湿衣服晾干
C.蜡烛燃烧、乒乓球被踩瘪
D.菜刀生锈、牛奶变酸
D
)。A.玻璃棒打碎、米饭变馊
B.汽油挥发、湿衣服晾干
C.蜡烛燃烧、乒乓球被踩瘪
D.菜刀生锈、牛奶变酸
答案:【解析】:
本题要求识别出哪一组变化全部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每个选项中的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A选项中,玻璃棒打碎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米饭变馊是因为微生物的作用使米饭分解,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因此,A选项中包含了一个物理变化和一个化学变化,不符合题目要求。
B选项中,汽油挥发是汽油从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湿衣服晾干是水从衣服中蒸发出来,同样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也属于物理变化。因此,B选项中的两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目要求。
C选项中,蜡烛燃烧是蜡烛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乒乓球被踩瘪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因此,C选项中包含了一个化学变化和一个物理变化,不符合题目要求。
D选项中,菜刀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牛奶变酸是牛奶中的乳糖被微生物分解,生成了乳酸等新物质,也属于化学变化。因此,D选项中的两个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本题要求识别出哪一组变化全部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每个选项中的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A选项中,玻璃棒打碎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米饭变馊是因为微生物的作用使米饭分解,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因此,A选项中包含了一个物理变化和一个化学变化,不符合题目要求。
B选项中,汽油挥发是汽油从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湿衣服晾干是水从衣服中蒸发出来,同样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也属于物理变化。因此,B选项中的两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目要求。
C选项中,蜡烛燃烧是蜡烛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乒乓球被踩瘪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因此,C选项中包含了一个化学变化和一个物理变化,不符合题目要求。
D选项中,菜刀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牛奶变酸是牛奶中的乳糖被微生物分解,生成了乳酸等新物质,也属于化学变化。因此,D选项中的两个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2. 化学为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液氢和液氧作为推进剂,下列属于液氢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低
B.密度小
C.具有可燃性
D.无色、无气味
C
)。A.沸点低
B.密度小
C.具有可燃性
D.无色、无气味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化学性质的判断。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A选项,沸点低是液氢的一种物理性质,因为它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即液氢在低温下就能沸腾。故A选项错误。
B选项,密度小是液氢的一种物理性质,同样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即液氢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较小。故B选项错误。
C选项,可燃性是液氢的一种化学性质,因为它需要在化学变化中,即燃烧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故C选项正确。
D选项,无色、无气味是液氢的一种物理性质,因为它们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即我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到液氢是无色的,且没有气味。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A选项,沸点低是液氢的一种物理性质,因为它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即液氢在低温下就能沸腾。故A选项错误。
B选项,密度小是液氢的一种物理性质,同样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即液氢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较小。故B选项错误。
C选项,可燃性是液氢的一种化学性质,因为它需要在化学变化中,即燃烧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故C选项正确。
D选项,无色、无气味是液氢的一种物理性质,因为它们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即我们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到液氢是无色的,且没有气味。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3. 小方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作出结论
C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作出结论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在科学探究中,首先需要建立假设,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接着收集实验数据作为证据,并最终根据数据作出结论。题目中小方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是一个实验设计的过程,目的是为了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这一假设。因此,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
A选项,建立假设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但题目描述的是实验设计,不是假设的建立。
B选项,收集证据是实验进行后的步骤,而题目描述的是实验设计阶段。
C选项,设计实验是为了验证假设而进行的实验规划,与题目描述相符。
D选项,作出结论是基于实验数据和分析得出的最终判断,不是实验设计阶段。
【答案】:C
A选项,建立假设是科学探究的起始步骤,但题目描述的是实验设计,不是假设的建立。
B选项,收集证据是实验进行后的步骤,而题目描述的是实验设计阶段。
C选项,设计实验是为了验证假设而进行的实验规划,与题目描述相符。
D选项,作出结论是基于实验数据和分析得出的最终判断,不是实验设计阶段。
【答案】:C
4. 下列有关实验安全的做法,错误的是(
A.易燃易爆物存放时,应远离火源
B.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用湿抹布盖灭
C.实验结束时,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D.为避免中毒,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
C
)。A.易燃易爆物存放时,应远离火源
B.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用湿抹布盖灭
C.实验结束时,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D.为避免中毒,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
答案:【解析】:
A选项:易燃易爆物质在存放时确实应该远离火源,以防止发生火灾或爆炸,这是正确的安全做法。
B选项:当酒精灯打翻并燃烧时,使用湿抹布盖灭是正确的应急处理方式,可以迅速隔绝空气,从而灭火。
C选项:实验结束后,废液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果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会污染水源,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这一做法是错误的。
D选项:化学药品可能含有有毒成分,为了避免中毒,确实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这是正确的安全常识。
【答案】:
C
A选项:易燃易爆物质在存放时确实应该远离火源,以防止发生火灾或爆炸,这是正确的安全做法。
B选项:当酒精灯打翻并燃烧时,使用湿抹布盖灭是正确的应急处理方式,可以迅速隔绝空气,从而灭火。
C选项:实验结束后,废液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果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会污染水源,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这一做法是错误的。
D选项:化学药品可能含有有毒成分,为了避免中毒,确实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这是正确的安全常识。
【答案】:
C
5. 将固态的猪油放在炒锅中加热,猪油熔化成液体,不慎加热至温度过高,猪油燃烧起来。这个过程中(
A.先发生物理变化,后发生化学变化
B.先发生化学变化,后发生物理变化
C.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D.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A
)。A.先发生物理变化,后发生化学变化
B.先发生化学变化,后发生物理变化
C.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D.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其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如铁生锈。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情况。将固态的猪油放在炒锅中加热,猪油熔化成液体。这个过程中,猪油只是从固态变为了液态,其化学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这是一个物理变化。然后,不慎加热至温度过高,猪油燃烧起来。这个过程中,猪油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这是一个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这个过程中先发生了物理变化,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
A
本题考察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其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如铁生锈。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情况。将固态的猪油放在炒锅中加热,猪油熔化成液体。这个过程中,猪油只是从固态变为了液态,其化学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这是一个物理变化。然后,不慎加热至温度过高,猪油燃烧起来。这个过程中,猪油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因此这是一个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这个过程中先发生了物理变化,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
A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一定量液体药品
B.滴加液体药品
C.熄灭酒精灯
D.点燃酒精灯
B
)。
A.加热一定量液体药品
B.滴加液体药品
C.熄灭酒精灯
D.点燃酒精灯
答案:解:A.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液体过多,操作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图中操作正确。
C.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操作错误。
D.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操作错误。
结论:B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图中操作正确。
C.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操作错误。
D.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图中操作错误。
结论:B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园里花香四溢,说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碳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C.“蜡炬成灰泪始干”说明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固体变为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D
)。A.公园里花香四溢,说明微观粒子在不断运动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碳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C.“蜡炬成灰泪始干”说明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D.固体变为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答案:【解析】:
A选项:公园里花香四溢,这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使得花香能够传播到空气中,被人们嗅到。这是微观粒子(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所以A选项说法正确。
B选项: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这是因为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所以B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是蜡烛燃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蜡烛的蜡质首先会熔化,这是物理变化;然后蜡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这是化学变化。所以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C选项说法正确。
D选项:固体变为气体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氯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其中氯酸钾(固体)变为氧气(气体)。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固体变为气体就是物理变化,D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D
A选项:公园里花香四溢,这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使得花香能够传播到空气中,被人们嗅到。这是微观粒子(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所以A选项说法正确。
B选项: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这是因为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所以B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是蜡烛燃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蜡烛的蜡质首先会熔化,这是物理变化;然后蜡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这是化学变化。所以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C选项说法正确。
D选项:固体变为气体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氯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其中氯酸钾(固体)变为氧气(气体)。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固体变为气体就是物理变化,D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