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有(
A.氢气+氧气$\xrightarrow{点燃}$水
B.碳酸→水+二氧化碳
C.石蜡+氧气$\xrightarrow{点燃}$水+二氧化碳
D.氢气+氧化铁$\xrightarrow{高温}$铁+水
B
)A.氢气+氧气$\xrightarrow{点燃}$水
B.碳酸→水+二氧化碳
C.石蜡+氧气$\xrightarrow{点燃}$水+二氧化碳
D.氢气+氧化铁$\xrightarrow{高温}$铁+水
答案:【解析】: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A选项:氢气+氧气$\xrightarrow{点燃}$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选项错误。
B选项:碳酸→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B选项正确。
C选项:石蜡+氧气$\xrightarrow{点燃}$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C选项错误。
D选项:氢气+氧化铁$\xrightarrow{高温}$铁+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A选项:氢气+氧气$\xrightarrow{点燃}$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选项错误。
B选项:碳酸→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B选项正确。
C选项:石蜡+氧气$\xrightarrow{点燃}$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C选项错误。
D选项:氢气+氧化铁$\xrightarrow{高温}$铁+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3. 电解水反应一段时间后,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记录的现象如下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位置|两电极|正极端的玻璃管|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有气泡|气体体积为5.15 mL,木条燃得更旺|气体体积为10.38 mL,气体燃烧|


A.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尽
B.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
C.正极气体为氧气,负极气体为氢气
D.结合气体密度可计算水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
D
)|位置|两电极|正极端的玻璃管|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有气泡|气体体积为5.15 mL,木条燃得更旺|气体体积为10.38 mL,气体燃烧|


A.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尽
B.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
C.正极气体为氧气,负极气体为氢气
D.结合气体密度可计算水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
答案:【解析】:
A选项: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尽,防止空气影响气体检验,这是正确的操作,故A选项正确。
B选项: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正极端玻璃管气体体积为$5.15mL$,负极端玻璃管气体体积为$10.38mL$,说明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负极产生气体速率快,故B选项正确。
C选项: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这是电解水的基本实验结论,故C选项正确。
D选项: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_{2}O\xlongequal{通电}2H_{2}\uparrow+O_{2}\uparrow$,通过生成气体的体积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就可以计算水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而不需要结合气体密度,故D选项错误。
【答案】:D
A选项:通电前应将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尽,防止空气影响气体检验,这是正确的操作,故A选项正确。
B选项: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正极端玻璃管气体体积为$5.15mL$,负极端玻璃管气体体积为$10.38mL$,说明两电极产生气泡的速率不相同,负极产生气体速率快,故B选项正确。
C选项: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这是电解水的基本实验结论,故C选项正确。
D选项: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_{2}O\xlongequal{通电}2H_{2}\uparrow+O_{2}\uparrow$,通过生成气体的体积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就可以计算水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而不需要结合气体密度,故D选项错误。
【答案】:D
4. 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某兴趣小组以“生命之源——水”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模拟实验探究
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
(1)实验前,小明准备在水中添加氢氧化钠溶液增强导电性,实验结束后,氢氧化钠的质量
(2)微观过程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模拟示意图如图所示,请补充完整。
(3)反思交流:学习小组记录了四组实验中收集的气体体积,发现每组收集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均不同,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均大于2∶1,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模拟实验探究
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
(1)实验前,小明准备在水中添加氢氧化钠溶液增强导电性,实验结束后,氢氧化钠的质量
不变
(填“增多”“不变”或“减少”)。(2)微观过程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模拟示意图如图所示,请补充完整。

在右侧空白处补充两个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分子
(3)反思交流:学习小组记录了四组实验中收集的气体体积,发现每组收集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均不同,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均大于2∶1,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或氧气比氢气更易与电极发生反应)
。答案:【解析】
(1) 电解水实验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它本身不参与反应,所以实验结束后,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
(2) 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根据图中已有的部分,应补充两个氢分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3) 理论上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但实际收集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均大于2∶1,原因可能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部分氧气溶解在水中;或者氧气比氢气更易与电极发生反应,消耗了部分氧气。
【答案】
(1) 不变
(2) 图略(在右侧空白处补充两个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分子)
(3)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或氧气比氢气更易与电极发生反应)
(1) 电解水实验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它本身不参与反应,所以实验结束后,氢氧化钠的质量不变。
(2) 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根据图中已有的部分,应补充两个氢分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3) 理论上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1,但实际收集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均大于2∶1,原因可能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部分氧气溶解在水中;或者氧气比氢气更易与电极发生反应,消耗了部分氧气。
【答案】
(1) 不变
(2) 图略(在右侧空白处补充两个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氢分子)
(3)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强(或氧气比氢气更易与电极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