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补充习题答案 2025年补充习题江苏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 第37页解析答案
5.下表是混有甲烷的空气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火时的现象:
|混合气体中甲烷的体积分数|2.0%|4.0%|5.0%|6.0%|9.0%|10.0%|15.0%|16.0%|18.0%|
|点燃时的现象|不爆炸|不爆炸|爆炸|爆炸|强烈爆炸|爆炸|爆炸|燃烧|燃烧|

(1)写出甲烷爆炸时的化学方程式:
$CH_{4}+2O_{2}\xlongequal{点燃}CO_{2}+2H_{2}O$

(2)若在有限空间内甲烷与空气按1∶6的体积比混合,点燃时的现象为
爆炸

(3)煤矿的矿井中常含有甲烷,你认为煤矿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保持通风(或严禁烟火等)

答案:【解析】:
(1)甲烷爆炸是甲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剧烈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化学反应事实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甲烷与空气的体积比1∶6,计算出混合气体中甲烷的体积分数,再结合表格中混合气体中甲烷的体积分数与点燃时现象的关系判断现象。设甲烷的体积为1,空气的体积为6,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但此处按空气整体计算体积分数,混合气体总体积为$1 + 6 = 7$,则甲烷的体积分数为$\frac{1}{7}×100\%\approx14.3\%$,对比表格可知其现象为爆炸。
(3)煤矿矿井中常含有甲烷,甲烷属于易燃气体,为防止爆炸等事故发生,应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以降低甲烷的浓度,避免达到爆炸极限,同时防止火源引发爆炸。
【答案】:
(1)$CH_{4}+2O_{2}\xlongequal{点燃}CO_{2}+2H_{2}O$
(2)爆炸
(3)保持通风(或严禁烟火等)
1. 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原始人类通过“钻木取火”迈进植物能源时代。钻木取火中“钻木”的过程相当于燃烧条件中的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古代人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简易的“火折子”是将草纸卷点燃后使其半灭(仅剩火星)装入竹筒中保存,需要点火时打开竹筒盖,向其中吹气,使纸复燃。“火折子”不用时竹筒要盖上盖子,目的是
与氧气隔绝


(3)1830年摩擦火柴问世,原理是将白磷、硫、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作火柴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接着是硫燃烧。推测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的着火点比硫低

答案:【解析】:
(1)钻木取火中“钻木”的过程是摩擦生热,使木头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引发燃烧。在燃烧的条件中,这相当于提供足够的温度。
(2)“火折子”中的草纸仅剩火星,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复燃,盖上竹筒盖可以减少与氧气的接触,防止其自燃。
(3)白磷的着火点比硫低,摩擦生热时,温度先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比硫先燃烧。
【答案】:
(1)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与氧气隔绝
(3)白磷的着火点比硫低
2. 某同学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设计3个对比实验,如下图所示:

(1)实验1观察到木条可以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要
可燃物

(2)实验2在玻璃杯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蜡烛熄灭

(3)实验3的结论是
C
(填字母)。
A.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B. 小木条比小煤块容易燃烧,是因为在小木条的周围有充足的氧气
C.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才能燃烧
答案:(1)可燃物
(2)蜡烛熄灭
(3)C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