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气象学家竺可桢
①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历史气候学家和气象学的创建人。他首先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在气象学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② 物候观察记录是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之一。竺可桢每天都观察和记录物候、天气。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他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的照顾。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他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细心地观察:他
。回家后,他就在日记中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了几十个年头。有时候,竺可桢因公出差或有事耽误,就动员老伴、女儿,甚至邻居家的孩子帮他观察记录。这些平凡而真实的记录,为他的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 由于历史因素,要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全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竺可桢巧用文献资料,通过“对比法”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
⑤ 他广泛收集整理了我国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不同地域上的横向比较,对气候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如,他从文献上看到,三四千年前,家燕在春分时节飞到郯国;而现在是春分时节飞到上海,春分后 10 到 12 天飞到山东泰安。而郯国就在上海与泰安之间。通过这个纵向比较,推断出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他根据公元前 6080 年至前 5600 年出土的文物,发现西安半坡遗址中有獐和竹鼠,而现在没有了。通过这个纵向比较,推断出当时西安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⑥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他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这篇学术论文,综合地分析了光、温度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指出发挥这些潜力应采取的若干途径,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
⑦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1.(思维导图)竺可桢为了做好物候观察记录工作做了很多事情,下面是小浩同学根据第②③自然段内容梳理的阅读提纲,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1)
2. 小浩阅读文章后,想进一步了解竺可桢在气象学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下面
A. 1964 年竺可桢发表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分析了气候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B. 1910 年,竺可桢和胡适二人同赴北京,在路途中打赌谁能更长寿,虽然是玩笑,但自从打赌之后,竺可桢坚持锻炼身体,并养成了游泳、远足等习惯,这也为竺可桢后来到全国各地进行气候测量提供了体力上的保证。
C. 竺可桢于 1928 年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同年,竺可桢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
3. 短文第②自然段画“____”的句子,抓住
4. 小浩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把第③自然段画“ ”的地方补充完整了。你认为下面补充
① 他有时走进桃林数一数桃花开放了几朵,有时仰望天空观察柳絮飞舞的样子。
② 他有时坐在长椅上安静地晒着太阳,有时来到湖边拍照记录如画的美景。
5.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举办了“为竺可桢雕像征集云词条”活动。活动要求参与者用一个词语高度概括竺可桢精神。现邀请你参加活动,请把你想到的词写下来,并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精神:
理由:
6.(阅读要素)同学们为竺可桢先生做了一期宣传板报。根据板报内容,请你结合当下的生活和学习,谈谈我们应怎样看待“求是”精神。
[座右铭]一丝不苟
[做人原则——“求是”精神]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处世原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名言]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气象学家竺可桢
①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历史气候学家和气象学的创建人。他首先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在气象学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② 物候观察记录是气象科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之一。竺可桢每天都观察和记录物候、天气。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气象预报时,还躺在病床上,用
颤
抖
的手握住笔,艰难地记下“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日记。翻开竺可桢的日记可以看到,在每篇日记的正文前,都记载着当天的天气情况,如天气阴晴、风向风力。同时还记有花开花落、冬去春回等物候内容。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竺可桢在科学院院部工作,家住北海公园北门附近。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但他拒绝了组织上派车接送他的照顾。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从公园的北门进来,南门出去;傍晚又从南门进来,北门出去。他不是像游人那样悠闲自得地观赏公园里宜人的景色,而是细心地观察:他
④ 由于历史因素,要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全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竺可桢巧用文献资料,通过“对比法”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规律。
⑤ 他广泛收集整理了我国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不同地域上的横向比较,对气候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如,他从文献上看到,三四千年前,家燕在春分时节飞到郯国;而现在是春分时节飞到上海,春分后 10 到 12 天飞到山东泰安。而郯国就在上海与泰安之间。通过这个纵向比较,推断出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他根据公元前 6080 年至前 5600 年出土的文物,发现西安半坡遗址中有獐和竹鼠,而现在没有了。通过这个纵向比较,推断出当时西安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⑥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他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这篇学术论文,综合地分析了光、温度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指出发挥这些潜力应采取的若干途径,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
⑦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1.(思维导图)竺可桢为了做好物候观察记录工作做了很多事情,下面是小浩同学根据第②③自然段内容梳理的阅读提纲,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1)
每天都观察和记录物候、天气
(2)坚持天天步行,观察记录
2. 小浩阅读文章后,想进一步了解竺可桢在气象学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下面
不
能
帮助小浩了解竺可桢的开拓性贡献的是( B
 )A. 1964 年竺可桢发表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分析了气候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
B. 1910 年,竺可桢和胡适二人同赴北京,在路途中打赌谁能更长寿,虽然是玩笑,但自从打赌之后,竺可桢坚持锻炼身体,并养成了游泳、远足等习惯,这也为竺可桢后来到全国各地进行气候测量提供了体力上的保证。
C. 竺可桢于 1928 年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同年,竺可桢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
3. 短文第②自然段画“____”的句子,抓住
动作
描写将竺可桢去世前一天的场景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从句中加点的词语,我能体会到竺可桢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极点了,可他仍在坚持记录天气,这体现了他对气象工作的热爱与坚持
。4. 小浩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把第③自然段画“ ”的地方补充完整了。你认为下面补充
不
合
理
的一句是②
。(填序号)① 他有时走进桃林数一数桃花开放了几朵,有时仰望天空观察柳絮飞舞的样子。
② 他有时坐在长椅上安静地晒着太阳,有时来到湖边拍照记录如画的美景。
5.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举办了“为竺可桢雕像征集云词条”活动。活动要求参与者用一个词语高度概括竺可桢精神。现邀请你参加活动,请把你想到的词写下来,并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精神:
坚持不懈
理由:
因为他一直观察气象并坚持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坚持步行上下班,观察记录。有时因公出差,他也委托他人观察气象并记录,去世之前还在收听气象预报并记录
6.(阅读要素)同学们为竺可桢先生做了一期宣传板报。根据板报内容,请你结合当下的生活和学习,谈谈我们应怎样看待“求是”精神。
[座右铭]一丝不苟
[做人原则——“求是”精神]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处世原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名言]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致志,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秉承这种精神,认真学习、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答案:1.(1)每天都观察和记录物候、天气。 (2)坚持天天步行,观察记录。
2. B 解析:从B项资料可知,竺可桢坚持锻炼,有良好的体力,但不可知其开拓性贡献。
3. 动作 竺可桢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极点了,可他仍在坚持记录天气,这体现了他对气象工作的热爱与坚持
4. ② 解析:第③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竺可桢坚持步行,观察物候。“他有时坐在长椅上安静地晒着太阳,有时来到湖边拍照记录如画的美景”写的是赏景,不符合竺可桢观察物候这一内容。
5. 坚持不懈 因为他一直观察气象并坚持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坚持步行上下班,观察记录。有时因公出差,他也委托他人观察气象并记录,去世之前还在收听气象预报并记录。
6. 示例:“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致志,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秉承这种精神,认真学习、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2. B 解析:从B项资料可知,竺可桢坚持锻炼,有良好的体力,但不可知其开拓性贡献。
3. 动作 竺可桢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极点了,可他仍在坚持记录天气,这体现了他对气象工作的热爱与坚持
4. ② 解析:第③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竺可桢坚持步行,观察物候。“他有时坐在长椅上安静地晒着太阳,有时来到湖边拍照记录如画的美景”写的是赏景,不符合竺可桢观察物候这一内容。
5. 坚持不懈 因为他一直观察气象并坚持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坚持步行上下班,观察记录。有时因公出差,他也委托他人观察气象并记录,去世之前还在收听气象预报并记录。
6. 示例:“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致志,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秉承这种精神,认真学习、一丝不苟、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