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课时作业本闯关练 2025年课时作业本闯关练五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89页解析答案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
,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
,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
,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
——《少年中国说》(节选)
2.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 ——[唐]王维《山居秋暝》
3.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4.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
夜深千帐灯
。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5.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
站着钓鱼
,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
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白鹭》
答案:1.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红日初升 河出伏流 潜龙腾渊 乳虎啸谷 鹰隼试翼 奇花初胎
2. 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 3. 姑苏城外寒山寺
4.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5. 站着钓鱼 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二、根据情境完成练习。
1.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宋代诗人林升用“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怒;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中借“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表达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力也能声名远播的观点;陆游在《示儿》一诗中用“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现了至死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龚自珍用“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表达对社会变革、人才辈出的渴望。
2.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记忆。唐代诗人林杰用“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写出了七夕节的乞巧盛况。
3.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让人心驰神往;张继的《枫桥夜泊》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透着阵阵寒意;张志和的《渔歌子》中“
青箬笠
,
绿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4. 古人深谙读书之道。“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一种虚心好问的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一种学习智慧;“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告诉我们学习要不觉得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与进步。
5.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永葆活力。正如朱熹所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答案:1. 暖风熏得游人醉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拘一格降人材
2.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3.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4.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 诲人不倦 5.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根据积累填空。
1. 《将相和》是根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关内容改写的,课文以
秦、赵
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三个小故事。通过学习课文,我认识了
顾全大局
的蔺相如和
知错就改
的廉颇。
2. 《忆读书》的作者是
冰心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好,
多读书
,
读好书
”。
3. 《松鼠》是法国的
布封
写的,这是一篇
说明文
(填体裁),写了松鼠的
漂亮
驯良
乖巧
等特点。
答案:1.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赵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示例: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2. 冰心 多读书 读好书 3. 布封 说明文 漂亮 驯良 乖巧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