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学们来到了红军长征纪念馆。读下面导游的介绍语,完成练习。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进入红军长征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面前的这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展示的是毛主席的《七 lǜ(
1. 根据语境,看拼音写汉字,并用“√”为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 帮助同学们理解“逶迤”在语段中的意思:
3. 在语段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诗句。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进入红军长征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面前的这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展示的是毛主席的《七 lǜ(
律
)·长征》。这首诗,虽仅仅 56 个字,却描绘了一幅大气磅(báng pángpáng
)礴的画面:逶迤(yí yěyí
)的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悬 yá(崖
)峭壁,大 dù(渡
)河上冰冷的铁 suǒ(索
)桥……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最终在红军战士的坚持下化作了“____,____”的“笑颜”,这笑容在岷(mín míngmín
)山雪的映照下大放光芒。1. 根据语境,看拼音写汉字,并用“√”为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 帮助同学们理解“逶迤”在语段中的意思: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3. 在语段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诗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1. 律 páng yí 崖 渡 索 mín 2.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3.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面对屏幕,小语不禁朗诵起了本课的这首诗。请根据提示,帮助他完成练习。
首联:“远征难”要用
颔联:
①“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②“腾细浪”“走泥丸”
颈联:“暖”和“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
尾联:要加快语速,语调激昂,表现红军因胜利即将到来而
首联:“远征难”要用
慢
(慢 快)节奏,读出长征中困难重重的意味;“不怕”要读得响亮
(响亮 低沉),读出红军不畏困难的态度。颔联:
①
写环境,②
写感受,体现了红军乐观豪迈的形象。(填序号)①“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②“腾细浪”“走泥丸”
颈联:“暖”和“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
巧渡金沙江
的喜悦和飞夺泸定桥
的惊心动魄,要读出情感变化。尾联:要加快语速,语调激昂,表现红军因胜利即将到来而
喜悦
的心情。答案:慢 响亮 ① ②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悦
三、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思维导图)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2.(阅读要素)读资料,完成练习。
资料: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380 余次战斗,攻占 700 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 430 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 14 个省,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整首诗以点带面,写了红军长征时经历的种种困难,表现出红军(6)
3. 下列对本诗理解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红军长征胜利之后。
B. “等闲”是“平常”的意思,与“不怕”一词呼应,显示出红军战士蔑视敌人、不畏困难的态度。
C. 颈联对仗工整,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D. 全诗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的喜悦之情,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思维导图)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图”,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
2.(阅读要素)读资料,完成练习。
资料: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380 余次战斗,攻占 700 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 430 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 14 个省,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整首诗以点带面,写了红军长征时经历的种种困难,表现出红军(6)
大无畏
的精神和(7)勇往直前
的气概。3. 下列对本诗理解
有
误
的一项是(A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红军长征胜利之后。
B. “等闲”是“平常”的意思,与“不怕”一词呼应,显示出红军战士蔑视敌人、不畏困难的态度。
C. 颈联对仗工整,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D. 全诗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的喜悦之情,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答案:1.(1)越乌蒙 (2)渡金沙 (3)抢大渡 2.(1)金沙(江) (2)大渡(河) (3)五岭 (4)乌蒙(山) (5)岷山 (6)大无畏 (7)勇往直前 3. A 解析:《七律·长征》写于红军长征途中,而非长征胜利之后。